建立系统学习体系 构建优质高效课堂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涉及诸多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涉及的因素进行必要的整合、融通,为学生提供更多思维触发点,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在主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建立系统学习体系,对科学学科形成独特认知。
融合自主设计理念。小学科学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这一点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学科价值要求教师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为他们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引导学生对实验学习进行自主设计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形式,但这里的“自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小学阶段,学生喜欢假设,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必须让他们设计一个“范本”出来,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过程的设计都需要具体化,不能让学生想怎样操作就怎样操作。这样才能提升实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年级下册《土壤里有什么》一课主要让学生借助观察,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主动参与。为此,教师让学生搜集不同地区的土壤,可以是小区的土壤,可以是公园的土壤,也可以是学校某处的土壤。搜集完土壤后,学生可自行设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土壤的特性。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时,教师给出主题和探索方向。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探索活动自然有据可循,很快便完成了实验设计,个性特征得以凸显。
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颠覆了传统教学形式,从多种感官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力,实现了将抽象知识直观化的转变。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如果知识不能给他们带来新鲜感,很难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无法激发他们的多元思维。因此,教师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将知识以动态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生成模仿兴趣和探索积极性。
教学《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一课时,教师没有直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而是借助多媒体展示变魔术的游戏。“请大家观看这个红墨水升降的实验,在观看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着解释这种现象。”视频一经播放,便迅速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一边观看一边思考,很快体验到了实验的魅力。教学设计时,教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动态化、直观化的实验触动学生思维,很好地诠释了理论知识,让学生对实验充满兴趣,为进一步的深度实验奠定了基础。
融合开放训练形式。知识学习需要在实践训练中不断升级。小学科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师不能单纯讲解知识点,当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后,教师要及时给出训练题,夯实知识。实验教学在设置训练任务时,不能仅局限于理论知识,而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融合,设计开放性问题,尤其要与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更多思维空间。在实践操作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感知定然是深刻的。只有这样,有效探究活动才能顺利完成。
《植物与土壤》一课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出相关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对知识的掌握度比较精准。为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延伸学习外延,教师布置相关训练。“同一种土壤对不同植物会产生哪些影响呢?大家有没有想过?”带着教师的问题,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从不同角度思索,思维活跃度得以快速提升。
实验教学是严谨的,容不得半点马虎。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想融入自己的个性认知。这样的操作不是不可以,但必须适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尤其要将教学资源进行充分融合,获取最佳教学效果。具体操作时,要融合自主设计理念,让学生参与其中;要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增加教学新鲜度;要融合开放训练形式,夯实学习成果。在资源融通过程中,实验过程才能顺利推进,知识体系才能顺利搭建。
(作者单位:兰陵县芦柞镇三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