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大情境统领大单元教学的初中生物教学路径探究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 成长性反思:助力教师专业化持续提升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滕州市界河镇刘岗小学 邱震

时代呼唤创新性思维教育,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小抓起。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件事情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性思维具有5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呢?

一、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真正树立学生主体观,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要热爱每名学生,相信每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教师要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在评价学生的答问时多用激励性语言,像“你的见解真独特”“不要慌张,慢慢说”“你再想一想”这些简短的言辞,不但会激发学生的情感,而且会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去获取成功的愿望,做到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教学氛围。即使学生提出异想天开的问题,也要肯定学生敢想敢说的一面,绝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创设宽松、和谐、愉快、民主、平等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习,做到教学是师生谈心式的教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合作学习,从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欲望,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设创新思维的空间;要注重多种思维的有机结合,变模仿为创新。

少年儿童最初的创造一般始于模仿。模仿是指按照现成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它的弊端就是具有重复性,而创新则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式与新途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模仿转向创新,为他们创设大胆猜测、假设、尝试的机会,培养其创新精神。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推导过程中,传统教学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感性地去认识,那么,能不能将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纸片,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尝试能否把这种图形分别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得出结论“长方形可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再引发学生思考: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思考三角形面积、底、高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同理,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是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尽量避免学生去模仿,引导学生用多种思维形式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及时质疑,让学生去积极探索这几类图形的共同特征;二要引导学生发现这几类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下一节课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体现主体,鼓励创新行为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使“讲堂”变成“学堂”,就必须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新课之后的巩固提高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一个极好途径。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节中,学生设计出一组“摸”的练习:从学具袋里分别摸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物体。摸一摸它们的边和角。然后进行集体交流,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这样,不仅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基础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动机。夸美纽斯说过,教学应当“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参与讨论研究,萌发创新意识,投入学习的创造中去。要想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设疑、激疑、质疑,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才会动手、动脑、动口,促使思维的创新发挥。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一组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已知边长的正方形图形,师生开展竞赛,看谁能先求出它们的面积。当学生发现自己用数方格方法不如教师利用公式口算快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兴趣;教师再启发诱导,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正方形面积大小与边长之间的关系,学生积极投入探索中,积极性高涨,全身心投入学习,将为思维创新奠定基础,促进创新能力的发挥。

实践证明,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最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见解让学生谈,结论让学生下,办法让学生想”,学生的大脑中就会有创新性思维的火花闪现。我们应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方向走下去,达到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