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叙事 在学生心里栽一棵彩虹树 “也去我家吧” 图片新闻 “我不想做老师眼中的坏孩子” “诚信”可以唱出来 袁秋杰

第5版:教育叙事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叙事
05
【师爱阳光】

“也去我家吧”

□ 王广玲

中小学班主任既教课又管理班级,工作很忙,每学期对所有学生都家访一遍确实很难。说心里话,每次家访,我总是重点关注班里的学优生和学困生,最后剩下中等生。

周五放学时,当我在班级内公布了本周家访名单后,中等生小红的脸色就沉了下来。

放学后,她悄悄地来办公室找我,试探着问我:“老师,您也去我家家访吧!”我听后,没有多想,只是随口答道:“好呀,就下一次吧!”可是,小红得到我的否定回答后,没有马上离开办公室,仍用恳求的目光看着我。那是一种黯淡的眼神!我马上意识到小红可能有心事,就蹲下来,用平等的目光看着她问道:“你想让老师什么时候去你家?”她答道:“我想让您这个周末去我家!”我问:“为什么?”说完,我不由得瞥了小红一眼。透过这个默默无闻的女孩子那双明亮的大眼睛,我看到了她满满的期待和渴望。“好吧!”我愉快地答应了。得到了我肯定的答复后,小红的脸上立即阳光灿烂、万里无云,然后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第二天,我重新规划了家访路线和时间,当然包括小红家。

小红和她的父母按照约定的时间站在小区门口等我,并且远远地向我打招呼。这次家访非常顺利。我通过与小红的深度交流,对她了解得更全面了,也看到了她在学校之外的另一面。从此,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

事后,我思考了很多。教室内需要阳光普照。每名学生都是班级中的一员,教师应该家访每个班级成员。这涉及教师是否在践行平等、公正的教育原则。“老师也去我家吧!”这个“也”字道出了多少同类学生的内心世界呀!班主任必须思考:家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家访谁?怎样家访?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那些“小太阳”“小月亮”固然令人喜爱,但我们更要把特别的爱献给那些被忽视的“小星星”,用爱的眼神发现他们身上的潜能,让他们也变得“亮晶晶”的。我们要多些耐心,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学生,善于发掘每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因材施教;把爱心献给每名学生,让每片云彩都下雨,让每朵花都有盛开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倾听。小红期待得到教师的关注、关爱,就找到了我,并说出了自己的请求。尽管那个声音弱弱的,但是我听出了弦外之音,然后我蹲下来,听到了一名中等生内心的呼唤。每个人心中都有获得他人认可的需求,特别是表面平静而内心波涛汹涌的学生。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理解,这种需求是一个人对群体归属的追求、对被群体抛弃的恐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尊重的需求就很好地说明了人对于群体认可的需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关注的眼神如柔柔的春风、暖融融的阳光一样温暖着学生的心灵,能够在学生心中激起感情的涟漪。有时也许是教师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即使“无声”也会带来“胜有声”的效果。情感的弦需轻轻地拨。简·尼尔森曾在《正面管教》一书中写道:“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同,性格特点有差异,但他们对爱和归属感的需求是一样的。他们不仅需要别人的爱,而且要学会爱别人,把自己的爱心分享给别人。接纳、理解、尊重和沟通是学生的内心需求,我们要研究、要懂得,进而陪伴他们变得更优秀。

有一种眼神叫期待,那是中等生内心对公平教育的最大渴望。

(作者单位系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渴口中学)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