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班主任 初中班主任纠偏四类“问题生”的智慧与策略 赋予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 图片新闻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 三步厘清“孩子爱说谎”的缘由

第7版:班主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班主任
07
【治班方略】

初中班主任纠偏四类“问题生”的智慧与策略

□ 刘玉梅

作为班级管理中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成长和班级文化的引领者。与学前阶段和小学阶段相比,初中阶段的班主任更多地面临诸如叛逆顽劣、情绪失控等不同类型的“问题生”的挑战。要想引导这些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同理心,提高其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能力,班主任不仅需要具有爱心与耐心,而且需要在转化中运用教育智慧。

顽皮型:以温度化解,关注行为的纠偏与调控

尽管已到初中阶段,班级中仍常会有这样的学生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闹心:他们在课堂上难以保持安静,喜欢做小动作,甚至随意打断教师教学;课间,又因为过分活跃而损坏物品或打扰其他学生。这类看似长不大的“顽劣孩童”,往往是儿童时期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或是家长溺爱导致其无视规则及界限。

对此类“熊孩子”一味地批评往往效果不佳。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笔者总结出提期望、消能量、多互动等方法。一是设定清晰的规则和期望。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明确的规则可以作为行为修改的基础。对此类学生制定清晰的规则清单,让他们明确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的。二是提供活动空间和体能消耗机会。顽皮型学生通常需要更多的身体活动来消耗多余的精力,因此,教师鼓励他们多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其消耗能量,而且能培养其团队合作和自律意识。三是增强课堂互动和参与度。班主任可多与任课教师沟通,在丰富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究。如将学习内容嵌入游戏中,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学习等方法引导其参与到合作互动中,逐渐改变不良的课堂习惯,提高学习动力。

叛逆型:以尺度规范,明晰自身责任与任务挑战

与顽皮型“问题生”相比,初中生中有一类让学校、教师及家长深感头痛的学生——叛逆型“问题生”。几年前,笔者接手一个毕业班,班级中的小陈不仅故意违反校规,迟到、不做作业,与同学一言不合就恶语相加,而且明里暗里对抗、挑战老师,在家也经常和父母争吵,频繁发生冲突。面对这样一个“混世魔王”,要想促使其转变,必须制定升级版的管理策略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我在走访家长后得知,小陈的父母早年外出打工,他由爷爷、奶奶带着,童年的隔辈宠溺使他养成了诸多坏习惯。父母返乡后,发现问题便进行简单粗暴的管束。但已进入叛逆期的他不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地用自己的“坏”报复曾经缺失的父母的爱。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青少年时期的个体要感到自我认同、被社会接受时,叛逆心理才能有效消减。基于此,笔者与小陈的父母沟通后达成共识——改堵为疏,先倾听其内心的需求与感受,为长期的压抑情绪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之后,相互配合,共同引导孩子。耐心真诚的倾听成为良好的开端,小陈的易怒情绪慢慢得到缓解,减少了与周围环境的对抗。我抓住他在一次劳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闪光点,及时在班会上进行表扬,让其体验“我其实也有独特价值”的肯定感。多次的正强化后,小陈开始主动提出承担打扫卫生、维持纪律的任务,我鼓励引导他一方面先主动和同学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同时要以身作则;另一方面,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则,保证管理的公平和有效性。有了责任感的小陈在执行过程中经常遇到麻烦和棘手的问题,班级的几名同伴就组成“智囊团”,帮他出主意。参与和协作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也让他认识到自己以前的偏执与狭隘。毕业前,尽管学习成绩进步不明显,但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让老师和同学唯恐避之不及、家长为之担惊受怕的“熊孩子”了。

经过多次实践改进,“倾听走进内心——强化正面行为——挑战责任项目——设置合理界限——赋予解决技能——持续坚持内化”,成为我管理班级中叛逆型“问题生”的有效模型。

依赖型:以适度支持,激发个体成长潜能与自主性

班级中常见的需要“加餐”的第三类是依赖型学生。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先尝试解决,而是寻求老师或家长的直接解答。这类学生往往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在集体活动中显得被动,不愿意主动承担责任。

通过分析不同个案,我发现,保护过度的家庭环境使依赖型学生减少了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另外,频繁的负面反馈和缺乏正面鼓励,也会让他们失去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自信。

对这类学生可以用以下方法来管理。首先,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知行为修正理论认为,通过逐步暴露和习得新的应对策略,能有效改变依赖性行为。可以先设置简单的挑战任务和解决基于学生当下存在的问题,完成之后逐渐升级难度,使其增强自我效能感。其次,提供足够的试错机会。犯错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允许学生犯错并从中学习,是培养其独立性的关键。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练习,培养其决策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预测行为后果。再次,与家长明晰责任、协同合作。家长的支持和适当的放手对孩子的独立发展至关重要,改变家庭内部的互动和沟通模式,该放手的时候要大胆放手,“狠下心”让孩子承担适度的失败。只有鼓励孩子不断尝试,迎接不同的挑战,才能促进他们真正成长。

焦虑型:以梯度规划,提高情绪管理效能与心理韧性

几天前,我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当年的学生、现就读于华东师大的小美(化名)组织同伴参加社会活动,视频中开朗大方、沉稳表达的她令人欣慰。很难想象,阳光自信的她几年前曾在焦虑中迷茫挣扎。那时的她,情绪不稳定,对成绩、作业和即将到来的测试过分担忧,害怕犯错,有时伴有身体不适,如头痛与胃痛。为此,她的父母很是担忧。

我带领她咨询了学校的心理教师,心理教师分析她的焦虑成因:父母对成绩的过高期望、学习竞争激烈、经历过的失败或挫折等。针对小美的具体表现,我们为她制定了摆脱焦虑的行动方案。

第一步,营造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系统家庭疗法理论认为,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可以优化家庭的功能。父母应首先做出改变,提供稳定和安全的学习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压力和预期,以此让孩子放松心情,轻松地适应学校环境。第二步,教授针对个体的放松技巧。在心理教师的帮助下,小美尝试练习了呼吸练习法、正念冥想法、系统脱敏法等缓解焦虑的方法。这些方法让她从杂乱的思绪中抽离出来,从引起轻微焦虑的情境开始,逐渐过渡到更焦虑的情境,减少对焦虑源的恐惧反应。第三步,运用时间管理法设立可实现的目标。指导其合理规划时间,使用日程表或待办事项列表,减少因任务堆积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同时,设置有梯度的小目标,在不断挑战中促进认知成长。第四步,强调注重过程而非最后结果。自我决定理论强调,培养内在动机比外在奖励更能促进个体的长远发展。与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后,我们引导小美把注意力放在享受学习过程本身,减轻外在因素带来的心理压力。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小美逐渐摆脱了焦虑情绪,顺利考入高中、大学。毕业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每当有成绩、困扰时,她都主动和我沟通。这种来自学生的真诚信任,让我感受到为人师的快乐与幸福。(作者单位系潍坊市坊子区尚文初级中学)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