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教育细节可以更美丽 思维导图的应用不可忽视 讲评课应善于借力 教育需要慢功夫 用问号开启智慧的大门

第8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8
【声音】

用问号开启智慧的大门

□ 徐化龙 刘晓丽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的无效提问让学生对问题不仅仅是启而不发,甚至是毫无呼应,致使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和升华知识,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高效。如何巧妙施“问”,用问题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智慧和艺术。

以“问”激趣,投石击破水中天。课堂提问贯穿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初中生来说,正处在青春期的他们,对事物感兴趣但是专注力不强,单调抽象的数学学科特性也使他们缺少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如果教师提问不当,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将大打折扣。所以,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下,巧妙施问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问题,以“问”激趣,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创新的大门,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黄金分割”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吴佩慈为什么会被称为‘九头身美女’?爱美的女士为什么都喜欢穿高跟鞋?高明的摄影师为什么从来不把要拍摄的人物放在照片的正中央?这些问题里面都藏着什么奥秘,你们知道吗?”一“问”激起千层浪,这几个贴近生活的问题将要学习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迅速变得妙趣横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自然也不言而喻。

以“问”导学,“跳一跳,摘桃子”。课堂教学的主体是一个个富有个性的个体,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不尽相同。如果教师在上课前没有精心备课,不用心设计问题,课堂上随意而问,必然会影响知识的系统性以及课堂教学的连贯性,让施问收效甚微,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所以,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问,要依据大单元教学的需求以及每节课教学知识点的具体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每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能够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让每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动脑思考,提升数学能力和综合素养。

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置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难度的问题。如:已学过的数学公式、定理以及定义概念等,这些仅限于课本的知识属于初级问题,需要全体学生牢固掌握;需要经过分析、归纳、综合和加工的问题,则可让那些思维活跃、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来完成;对一些创新尝试性和知识进一步升华的问题,则可以引导那些学习有余力、学习能力特别强的学优生来探究。教学实践过程中,每个问题都要精心雕琢、用心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核心素养的理念,按照教材的教学目标,去设计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问题,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以“问”促思,以“问”导学,使每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以“问”育情,步入成功的殿堂。课堂教学是一个随机生成的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因为每个学习个体都是独立的、有独特个性的人,所以,教师的课前问题预设并不都能达到预期效果。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施问艺术不能仅仅是一“问”了之,更要注意“问”的答案,关注“问”的结果和效果。在生成与预设之间,及时捕捉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巧妙穿插引领。层层推进,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愉悦,内化知识,强化学习热情。

首先,有效施问不能缺席适度的等候和专注的倾听。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不符合我们的教学预设,既不能对学生的答案置之不理,也不能按照预设把学生硬拉到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答案中。这种用问题钳制学生思考、“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做法,必然会致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成为教师知识灌输的傀儡。这样的数学课会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失去数学课的蓬勃生命力和它的本质意义。教师此时应该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用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并及时调整问题,遵循学生思路并巧妙引导,学生的答案可能会给予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

其次,学生的“答”是对教师“问”的反馈,而教师的“评”则是对学生“答”的反馈。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中肯的鼓励性评价,让积极的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加油站”和“催化剂”,不可将学生的回答扔在一边置之不理,不作任何评价,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失去继续努力的热情。回答正确,要及时肯定;回答不完全正确,要及时给予引导,肯定学生的努力与勇气,用引导思考化解学生的尴尬。在问答互动环节中,教师可以恰当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如期待的微笑、赞许的点头、竖起大拇指的点赞、轻拍肩头的鼓励等。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让学习氛围更和谐,让学生学习更放松,让学生的思维更积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能起到教学语言所不能达到的神奇功效。

点燃学习热情,激活数学思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数学课堂呈现勃勃生机,绽放高效学习之花,怎一个“问”字了得?

(作者单位系滕州市滨湖镇望重中学)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