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用数据赋能以评价育人 “一鼎一城一世界” 图片新闻 花卉园里绽放心灵之花 从擦亮“篮球名片”到“以体育人”开花 作业减负当“以生为本”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一鼎一城一世界”

———滕州市文化路实验小学博物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纪实

□ 高萌

“请大家看展柜中的展品!它的名字叫作‘三足陶盖鼎’。远在7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北辛先民就将釜与陶支座巧妙结合,捏制出了三足带盖的炊煮器,可谓是较早的‘厨房革命’。”暑期,在滕州博物馆内,一名名身着校服、佩戴“博物公益讲解”绶带的“红领巾讲解员”在为游客讲述家乡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他们都是来自滕州市文化路实验小学的博物课程“小小讲解员”,暑假期间正在进行“一鼎一城一世界”博物课程跨学科学习实践。

博物课程是什么?该校基于学生“家乡文化知多少”调查问卷中呈现出的核心问题——缺乏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深入剖析根源,积极开发具有特色的场馆实践课程——校馆共育“博物课程体系”。学校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先后与滕州博物馆、滕州市荆泉水源地等进行共建,构建起以滕州市“六馆一塔”博物馆群、北辛遗址、滕国故城、荆河等属地文化场域为课程实践主线的博物课程中心,为学生走进家乡文化、对话历史、感知文明构建脚手架;构建资源力量充裕、内生动力充盈、内涵育人充分的大格局;追溯滕州渊源历史文脉,立足学情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融合、创新的实践教学,将滕州厚重的地域文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有效的文明传承、文化传播。

学校坚持“让每个生命都绽放精彩”的教育理想,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兼顾课程纵横的承接,使专题展厅及通识展厅结合的活动内容具有递进性,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主题活动。课程实施以学生的能力建设、素养提升和高阶思维为主要目标,聚焦课程核心概念的驱动性、持续性问题,以真实情境为主题,开展体验性跨学科综合、开放、创造、渐进、持续的深度学习,形成可迁移和类比并具有内在关联的大概念及结构化的认知模型。

以“博物滕州”系列课程之“一鼎一城一世界”为例,该课程开设年级为五年级,融合多种模式的运用,共分10课时进行。

课时1是“任务单驱动”:基于家乡文化历史进行调查问卷,提出问题,明确任务和要求。通过数据搜集及分析了解滕州历史上重要的鼎——北辛文化三足陶盖鼎及滕侯鼎等;课时2是“沉浸体验式”:了解古滕文化和滕国故城的故事;课时3至5是“考察探究式”:采用考察探究或实地访谈等方式进行城与鼎的关联调查;课时6是“文物见文明式”:了解身边如何运用城、鼎进行家乡文化宣传的方式,收集数据,寻找规律,用多种形式展示家乡文化涵养的内容;课时7至10是“鉴赏+文创”和“小小讲解员”:制作滕侯鼎巧克力、滕文公台海报等文创作品,多方面评估学生对鼎、城及家乡文化的理解与宣传,提出改进方案。

学生通过“一鼎一城一世界”跨学科主题学习,对家乡的文化历史积极进行考察探究、体验体悟。如探究了解“叔绣封滕”“以善治国”“滕侯鼎立”“诚信立国”等家乡的历史故事,掌握运用家乡历史进行文化涵养、文化普及、文明传递的方法,提升合作学习、科学探究、迁移运用的能力等。学校在实践评价中注重学生应用资源、问题求解、评估判断、实践创造、持续探究的能力,注重个人、家庭、场馆、社会以及自然进行整合,从而达成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五育融合”。

从最基本的识读文物名字到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家乡的历史文化成为校本课程的有力衔接与延伸,在学生心底植根“滕”字背后的深远与厚重,也使其在文化滋养中逐渐找到了作为一个滕州人的文化归属感。

文化需要教育来传承。年轻的身影、悠久的文明、持续的创新共同构成了泱泱中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