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用好新教材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谈新时代中小学美育工作的全面落实 《数据排序与筛选》教学反思 内调外养巧施教消除数学“慢热化” 体适能视域下的小学生体育训练“三味”

第6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6
【学科探索】

体适能视域下的小学生体育训练“三味”

□ 黄德峰

体适能隶属于健康概念范畴,既是一种健身目标,又能反映并衡量个体的健康状况。一个拥有体适能的人,身体各项机能良好,对外界环境有较好的适应能力,除能够游刃有余地应付日常生活与工作外,还有余暇精力去享受休闲、应对突发事件。体适能视域下的小学体育课训练具有“三味”——顺应身体机理的“自然味”、激发心智发展及运动兴趣的“人情味”、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终身味”,以此达成小学体育的课程目标。

体适能让训练更具“自然味”。体适能既为满足学生个体健身需求提供了理论支撑,又从多个方面对小学体育课的“适性”训练活动产生着规定性影响。体适能理论更加科学地描述了体育训练效应的获得机理。从体适能的视角出发,个体接受某种训练活动、获得某种训练效果,是肌体在受到运动的刺激时发生的适应性变化。如在许多长距离耐力训练项目中,之所以经常采用高原训练法,就是因为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的肌体器官、呼吸系统等都会发生适应性变化。少儿的身体发育主要包括力量发育敏感期、速度发育敏感期和柔韧性发育敏感期。在肌体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训练侧重点与之匹配、适应。因而,体育训练活动的开展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少儿的身体状况进行。体育教师要遵循人体机能适应性改变的客观规律,科学安排训练内容。比如,训练一个人的爆发力,可以选择立定跳远;训练心肺耐力,可以选择1000米跑、800米跑;训练青少年身体的柔韧程度,可以选择坐位体前屈;几乎所有运动都可以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促进挺拔体态的形成。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学生当前的身体发展阶段和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如由于低年级学生的骨骼和韧带具有较高的柔软度,关节活动范围广,教师可以适当安排踢腿、摆臂、提臀等舞蹈性动作训练;对中年级学生,则可以适当提高训练难度,原地高抬腿、蛙跳、小步跑等训练是不错的选择;而到了高年级,则可以加强力量训练,这个阶段的跑步训练则要开始关注持久练,在负荷锻炼中适时融入速度训练,比如铅球、跳山羊等。

体适能让训练更具“终身味”。“终身味”主要指向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让学生体质健康、活力充沛,并且有知识、有技能、有信心去享受健康的体育运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这是体适能带给儿童的最大益处。比如,体适能理念下的体育课训练中,仅仅是教师带领学生在活动前做好热身准备、减少受伤概率这一环节,就能成为一个人在运动时的无意识的习惯之举,受益终生。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完成对学生的健康等级评定,以无差别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这种评价忽视了学生身体技能和运动技能的发展性,学生会受到“我没有进步”的自我否定而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往往是眼前的教学效果,注重向学生灌输基本的体育技能,而忽视了教给学生离开学校后如何继续自主锻炼的意识和技能,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健康问题。立足体适能的体育课训练,则更多地关注学生体质发展的过程,更科学地帮助学生获取有助于形成充沛体力及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技能、态度、行为,将健康体适能概念潜移默化地应用于每项运动、每个动作,从起始阶段便夯实终身体育的身体基础、技能基础和习惯基础。

体适能让训练更具“人情味”。“人情味”的第一个关键词是“享受”。体育训练往往给人带来一种“苦练”“往死里练”的苦大仇深式刻板印象。其实,累了就休息也是体育训练中的真理,尤其是面对身体技能尚未完备的小学生。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因此肌耐力、心血管系统等的发育尚不健全,体育教师要通过合理的训练方式增进他们的有氧代谢能力,以减少可能造成的运动损伤,加快疲劳恢复。在日常有氧训练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判断其运动负荷能力,穿插花样性、低强度活动方式,调整训练强度,让学生享受训练,从而爱上训练。“人情味”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智慧”。体适能可以开发儿童大脑,加速其智力发育过程。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智力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在此期间经常进行体适能训练,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体适能运动时,人体分泌的内啡肽能够刺激大脑发育,提高大脑的兴奋感和注意力。体育教师统筹开展力量与爆发专题、灵敏专题和平衡专题、反应力专题等体适能训练,让学生持续保持高兴奋度,与优质的学习活动互相促进,既增强了体质,又收获了稳健的聪明才智,从而更爱训练,形成良性循环。

与依然泥古于单纯追求技能学习、过度强调运动结果的体育训练不同,顺应身心发展特点,关注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强调适应机制,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体适能训练,是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改的必然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提供系统性的政策支持与明确的目标导向,学校要设计更具针对性的课程模式,教师则更好地扮演学生的运动伙伴、健身指导者角色,从而赋予体育训练更多的“人情味”。

(作者单位系滕州市北辛街道杏花村小学)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