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优秀征文选登 用生命影响生命言传身教谋复兴 让青春有迹可循  为梦想保驾护航 三十八载特教路  无悔青春献盲童 记得那年初登台 好想你再喊声妈 声明

第8版:优秀征文选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优秀征文选登
08

让青春有迹可循 为梦想保驾护航

□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王勇

教书育人于我而言,其乐无穷,使我乐此不疲。教书育人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更是激励、唤醒、鼓舞。

从教7年,“陪伴”已成为我教书育人的关键词。约180万字的“青春日记”、600部青春短片、超1.3万张照片、330场次团学活动、1600多人次“扶志谈心”、6200多人次的温馨奖励、无偿赠送200多本图书、自费近1万元活动经费,这些都是我和学生追梦、圆梦的见证。

让青春有迹可循,为梦想保驾护航。这是我的教育梦,而我这个梦源自17年前的支教初心。

本科毕业后,我报名去太行山支教。支教期间,为尝试找到快速和学生建立感情的方法,“王老师信箱”应运而生。“王老师信箱”开通后,出乎意料地火了。回信多的时候,我一天要写1万多字,累得感觉胳膊要断了。当时,我立下一个小目标:在一年支教时间里,要给学生写下1001封“家书”,寓意“一千零一个故事”。然而,“王老师信箱”爆火后热度一直不减,我写完1001封回信后并没有打住,一年时间里写了1164封回信,近60万字。一封封“家书”为青春期的山里娃解疑释惑,让我成为他们的大朋友、启蒙者、引路人,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梦想和希望的种子,让他们萌生出走出大山、摆脱贫困、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

研究生毕业后,我虽从事了5年的记者工作,但没有放弃对三尺讲台的追求。我把自己比作鱼,把三尺讲台比作水。2017年,凭借对教育事业的痴情,我再次站在讲台上,情怀依旧,初心未改,誓将支教当年的“创举”发扬光大。我继续执着用文字书写学生的多彩青春,用镜头记录学生的花样年华。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在班级群里发一段“青春寄语”;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是将在学校里一天的感受和跟学生之间的事情写成“青春日记”,第二天和学生分享。用文字和镜头记载班级的大事小情,记录学生的言谈举止,书写学生的别样青春,是我的爱好,也是我对学生的承诺。从2017年带第一个班级开始,近7年时间里,我为学生写下约180万字的“青春日记”,拍摄制作超600部青春短片,拍摄超1.3万张青春照片,用募捐来的3000元启动资金设立了班级“星火”奖学金,所带班级曾获“山东省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2020年教师节前夕,《齐鲁晚报》曾以“为青春写史”为题,报道了我的教育实践。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某个冬天的班级早会上,我拿着刚从早市上买的时令萝卜为学生进行幸运抽奖。像这样的场景,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在班里上演。7年来,800多次抽奖,带给学生的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这只是我独创的“青春十部曲”中的一部。每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与学生谈心,引导学生“人人有梦想、个个有目标、事事有规划”,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我与学生最长的一次谈心谈话历时6小时,从上午10点一直到下午4点。这样的谈话成为家常便饭,我称之为“精神扶贫”。

我常用这样的思维去做教育,把班里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把班级视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自愿拿出班主任费作为班级活动的经费,变着法儿地让学生高兴和成长。另外,重要节点该有的仪式感,一个都不能少。学生过生日,会收到我赠送的礼物和同学们的集体祝福;我还会不定期地邀请学生去吃自助餐或看电影;为鼓励学生爱上读书,他们每个月都会收到我的赠书。

教书育人过程中,我创新育人模式,以“青春十部曲”为抓手,将“大思政”融入日常教书育人中,用600多部青春短片、1.3万张照片和180万字“青春日记”武装学生的头脑,为其前进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以330场形式多样的团学活动为载体,赋能学生的青春,激发学生的潜能,展现青春的风采。

教书育人是一场盛大的修行,只有不忘初心、知行合一、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教育梦。

有此事业,夫复何求?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