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滨州市:培育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样态 独辟蹊径的劳动成长路 巨野县:非遗传承璀璨校园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独辟蹊径的劳动成长路

——安丘市锦湖小学劳动教育创新与实践

□ 刘红伟

在安丘市锦湖小学“新南泥湾”红色劳动实践基地,阳光洒在绿油油的菜叶上,映照出金灿灿的光芒。一群小学生头戴草帽,手持农具,兴高采烈地走进这片田园。劳动课教师李玉红介绍完各种蔬菜的管理及采摘方法后播放《南泥湾》乐曲,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劳动,欢声笑语充满了田园。

将红色文化融入劳动实践是该校劳动教育的特色。近年来,该校立足城区学校定位和学生学情,以省级课题“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学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为抓手,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研学活动、非遗传承、革命传统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城区学校劳动教育新样态、新路径,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被评为潍坊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1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教育表现突出个人。

根植“大树”文化

培育根深叶茂的劳动育人课程体系

在空中俯瞰,锦湖小学建筑群就像一棵参天大树,为每名怀揣梦想的学生提供了优美的学习环境。建校8年来,学校形成了“稳固与坚韧、成长与进步、庇护与关爱、积累与沉淀、生命与活力、和谐共生”等6个层面的“大树文化”内涵。以此为价值取向,提出以“向阳向上”为核心的劳动育人理念。所谓“向阳”就是朝向阳光,象征着积极追求光明、温暖和希望;“向上”就是朝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展现出进取、奋发的精神状态。总体来说,“向阳向上”表达了一种乐观、积极进取、不断追求进步和美好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构建了具有地域和校本特色的劳动课程体系,通过素养化、结构化、多样化的劳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

“近年来,我们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从现实生活出发,以结构化、进阶性的课程设置和任务设计为牵引,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生活、提高素养、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长孙英介绍。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考,学校经过8年的实践探索构建了“新生活”“新田园”“新公益”三大课程群:“新生活”课程群指向日常生活劳动,包括居家劳动、班级劳动等,由“锦湖好味道”“锦湖好教室”“锦湖好花草”等课程组成,旨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发展;“新田园”课程群指向生产劳动,包括田园规划、作物种植等,由“家庭‘自留地’”“新南泥湾”“家乡产品我代言”等课程组成,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认知;“新公益”课程群指向服务性劳动,包括校园服务、校园公益、社区服务等,由“锦湖小交警”“锦湖维修社团”“锦湖雷锋社团”等课程组成,旨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弘扬奉献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三新’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凸显课程学习内容的进阶性与开放性,着力为学生搭建一个结构立体、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平台,促进了学习内容的纵向进阶和横向拓展 。”该校分管劳动教育的副校长李成凤介绍,三大课程群适应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劳动素养发展要求。其中,一至二年级侧重生活劳动的体验参与,三至四年级侧重生产劳动的尝试,五至六年级侧重服务性劳动历练。在具体的劳动活动设计中,给予学生丰富的选择。比如:“新南泥湾”课程,任务清单包含菜地的规划、菜畦的起垄、种子的选择、农具的使用等,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学习程度及兴趣自由选择。针对一至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教师在教室、楼道、走廊里设置种植角,通过水培、土培等方式引导学生种植。

丰富、实用的课程离不开家校社三方的紧密合作和共同努力。在“三新”课程构建过程中,家长积极参与,分享自己在家庭劳动中的经验和智慧,提供实际的案例和建议,为课程内容注入真实生活元素。学校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教研组,在学生中开展劳动需求和兴趣的调查,根据反馈结果调整课程内容和形式。邀请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工匠等走进校园,分享他们的劳动故事和技能,丰富了课程内涵,提高了课程质量。

创新劳动形式

开辟丰富多彩的劳动育人实践路径

“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真劳动,‘三新’课程才能产生真实效。基于城区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设置劳动任务时,我们链接学生生活,让劳动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李玉红介绍,真实的情境中劳动,方能领略劳动中蕴含的智慧和技艺。针对五年级“用豆腐做菜”这个任务,教师将其进一步细化为用豆腐做凉菜、热菜、汤、豆腐干、豆腐乳等。在劳动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深切体会到每一项成果背后的艰辛与不易,有的建立起与家人更深厚的情感连接,有的突破了自我能力,为“三高”病人、减肥人群提出了合理饮食建议。只有让学生在十分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真劳动”,才能发挥才智、增长技能,体会劳动的价值与快乐。

以真实需求下的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劳动的内驱力,让学生在劳动中不断提升创造力,是学校劳动教育的新范式。自2016年起,学校定期开展“新公益”劳动周活动,通过劳动解决校园生活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每周一,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征集问题、列出劳动清单。有的任务,班级或者学生组团可以自愿领取一个任务。比如,针对校园图书馆的书籍更新慢、满足不了学生阅读需求的问题,六年级学生认领了任务,在校园角落建造了一个个“图书漂流站”。学生自愿收集闲置的图书,自行设计书架,整理图书,制定借阅规则。有的任务,学校统一安排。比如,秋季开学第一周,校园中的花园、空地出现了不少杂草,不仅影响了校园的美观,而且降低了师生们在校园内的舒适度和愉悦感。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开展了一次集中除草和修剪工作,以确保花园内的杂草得到及时清除,花卉和植物保持良好的形态。据统计,近3年来,学校通过劳动周解决校园中的问题300多个。

“在劳动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元场域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项目化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团队协作在劳动中‘动动脑’,培养筹划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思维品质和综合素养。”孙英介绍。

“豆腐课程”就是依托学校的豆腐坊开展的大型项目化学习实践活动。根据系列课程设计,学生会依次经历“磨浆——滤浆——煮浆——卤水点兑——压制成型”等一系列卤水豆腐制作的劳动过程。校外的花生农场分为竞赛区和试验区,在竞赛区设置了3平方米、6平方米及12平方米的三种责任田若干个,面向全校学生发布“小小农场主”招募令和任务书。学生可以以个人身份或组团参与“投标”,夺标者根据自身实际制订耕种计划。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学生,超额部分归学生个人或者团体所有,以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在试验区,学校以2平方米为单位划定种植板块,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参与劳动,劳动成果为试验区所有学生共享。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通过种植、观察、收获、测量、记录等,学习了解花生的种植技术和生长过程。

“为了引领学生深入实践、深度探究,我们在农场一角设置了‘农场日记箱’和‘农学提问箱’,供学生记录交流自己的劳动心得,写下在劳动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和有关专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或指导。”李玉红介绍,近几年,学校开辟了近60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项目化学习打牢了基础平台。

借力数字化

搭建多样化劳动育人成果展示平台

为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参与和素养发展过程及情况,学校探索研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化劳动教育评价系统,构建了“一核四元三层”评价模式,即以劳动素养为核心,从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劳动知识4个维度,分低、中、高3个层次开展学段进阶评价。形成了“1234”评价指标体系,以学生的劳动素养为出发点,从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两个维度,围绕基础、发展、核心3个层级,聚焦创新、合作、责任、实践4个指标,制定评价标准。

为加强数字化评价的直观性,学校借助智慧教育云平台收集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数据,实现对学生劳动素养进行实时、全面、个性化的评价。评价指标通过“班级描绘”“个性动态”“成长足迹”3个板块进行展示。“班级描绘”不仅呈现班级劳动任务的达成度,描绘班级整体劳动情况,而且能够进行班级之间的对比。“个性动态”主要展示学生参与每个劳动项目的过程及成果,记录学生在劳动中的成长与发展;生成学生个性化电子成长“档案袋”,为学生画好“劳动成长画像”。“成长足迹”上传记录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情况、成果和感悟,形式有文字、图片、视频等。教师在线查看、评价并给予相应的操行评语,并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根据劳动情况进一步调整思路,优化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线上互相点评,学习他人的劳动经验与技术,改进和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家长通过线上查看了解孩子的具体表现,从而有的放矢地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除此之外,学校还在网上展示项目化学习的过程、成果,开展过程性评价及成果交流共享。

在劳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机或相机拍摄照片、视频,并在班级群内进行打卡分享,打卡内容需包括劳动项目、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家长可以在打卡内容中给予评价和鼓励,教师也会定期对学生的打卡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劳动教育日常打卡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在搞好线上评价的同时,我们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开展学生劳动技能展示评比活动,通过对综合问题的现场解决考查学生的相关劳动素养。”李成凤介绍,围绕“家务”课程,学校举行整理与收纳技能展评活动,为学生提供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衣服;学生根据衣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折叠方式,并快速完成所有衣服的整理与收纳。在看似简单的展评活动中,教师不仅可以观察学生的叠衣收纳技巧和速度,而且能够关注学生分类整理的意识和能力。

每年9月,学校举办“校园丰收节”。在成果展示区,金黄的玉米堆成小山,红通通的西红柿散发着香气,学生在展示台前兴奋地向旁人介绍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在领奖台上,“豆腐制作小达人”“花生种植能手”“蘑菇种植大王”等鲜红的证书映红了学生的脸庞。届时,校长会开启新学年劳动教育系列活动,将“丰收节”推向高潮。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