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研究之探索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出,义务教育课程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方案》还明确要求,各门课程原则上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教学该怎么“跨”,如何“跨”,这其中牵扯到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博兴县第四小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研究团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多重维度,确立主题
主题相当于跨学科学习的统帅,有了主题,跨学科学习就有了具体的情境和任务,产生基于生活的驱动问题,继而有解决真实问题的需求。
我们在确立主题时主要遵循五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二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三是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四是加强课程整合,注重关联;五是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此外,主题的确立还要考虑三个维度:一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三是注重文化价值取向。
基于以上五条原则和三个维度,学校确立了“年级主题,同步落实”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课程框架,每个年级设立不同的跨学科教学主题。一年级: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二年级:衣食住行;三年级:梅兰竹菊;四年级:四大发明;五年级:四大国粹。
二、立足实际,规划课程
要想使跨学科主题学习真正落地,就需要进行科学的课程规划和设置,通过看得见的一门门课程、一节节课堂保障其实施。
跨学科主题教学主要通过打通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特色课程来加以落实和实施。
以“春夏秋冬”主题中的“春”课程为例:主要设置了“寻找春天”和“体验春天”两大单元。一是围绕“寻找春天(春天在哪里)”“体验春天”这一核心问题,通过音乐、语文、综合实践、劳动、美术等学科课程引导学生寻找文字、音乐、绘画、大自然中的春天。二是通过研学课程、科创课程、二十四节气种植课程等活动类课程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春天。三是围绕“春天”设置特色类课程,此类课程的开发实施更多建立在考虑地域特色和优良师资的基础上。如围绕“春”课程,我们开展了诵读课程、诵读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童谣和小故事。
三、课程实施,重视实践
跨学科主题教学是一种打破学科界限,以某一研究问题为核心,整合多个学科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学习活动的教学方式。下面仍然以“春夏秋冬”主题课程为例谈谈我们的实践探索。
(一)明确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
跨学科主题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春夏秋冬”主题课程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结合二十四节气,在对春夏秋冬的认识和实践中提出自己探究的问题,了解植物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整合学科知识,加强学科综合
跨学科主题教学强调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春夏秋冬”主题课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综合实践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为整合这些知识,我们设计了一系列跨学科的探究活动,如综合实践课“寻找春天”、音乐课“唱响春天”、美术课的“描绘春天”、语文课的“诵读春天”等;“春”主题活动课程下的课程融合:劳动实践活动“种植春天”、研学活动“红色春天”等。这些活动既涉及学科教学的相关知识,又涉及生活、生存、生长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三)创设真实情境,便于实践操作
跨学科主题教学不受传统学科体系的限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注重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春夏秋冬”主题课程中,我们创设了多个真实情境和任务,如“春种一粒籽”,“寻找春天中的数学、科学”等实际问题。这些情境和任务不仅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新的方案和建议。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得以在真实情境中进行高阶拓展,实现了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创造性联结。
(四)引进外部资源,邀请专家指导
为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学校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农业专家和老党员走进校园指导。他们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和指导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季节交替和节气种植以及身边的红色故事。
四、研究困惑,引发思考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积极深刻的变化,更乐于表达、善于表达,逐步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教师的教学素养也在不断提升。教学主题确立后,教师就一次次经历着“制定主题学习目标——确定学习任务群——开展评价与成果展示——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成长就在一次次推翻、重塑的过程中悄然而来。
同时,跨学科主题教学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评价方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作者单位系博兴县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