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大农学院:书写“齐鲁粮仓”建设的“山农答卷”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是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各类成果奖80多项,获评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今年暑假,农学院学生刘润轩、王琦然等分别担任了青岛市东砚瓦村、肥城市李井村以及济南市东王家庄村的学生科技专员,到乡村“自找苦吃”、了解民情,在实践中砥砺心智、锤炼本领。
“我们长期坚持把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引导学生在齐鲁大地的村屯农家、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志愿服务、政策宣讲等,在实践历练中不断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学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的嘱托,扎根齐鲁大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党建为引领,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矢志推进科研创新,奋力书写“齐鲁粮仓”建设中的“山农答卷”。
党建赋能,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阡陌连良田,躬耕结硕果。学院党委立足实际,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先行的工作理念,探索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工作模式——“党委筑‘阡陌’、支部建‘良田’、党员躬耕‘结硕果’”。2018年获批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单位。
目前,学院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样板支部、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各1个,省级样板支部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各1个,50余人次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齐鲁时代楷模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学院坚持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把党建成效转化为发展实效。作物学学科2023年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A类潜力学科,农林学科稳居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200强,农业科学学科位列ESI全球最新排名前1‰,农学位居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三十位。
以生为本,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
学院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探索培养更多对“三农”有认知、有情怀、有担当的新型农林人才。
打造齐鲁学堂班、新农科实验班、公费农科生班等本科生教育教学四型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三段培养”“三结合”教学体制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建有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培养了以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等7位院士为代表的优秀人才1.7万余名。先后涌现出“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活力团支部”“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优秀小队”“全国三好学生”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学生深造率超过60%,就业率90%以上,斩获“互联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级金奖5项。
人才筑基,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
厚植人才沃土,激发创新活力。学院聚集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万人计划专家、青年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21人,泰山学者系列专家等省部级人才44人次。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1个。
建有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平台19个,产出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14项国家级原创性重大成果。5年来,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64篇,审定登记小麦、玉米等作物新品种56个,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44项,授权发明专利58项。首次克隆抗小麦赤霉病基因Fhb7,获评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三农”为念,强农兴农取得新贡献
创制百余品种技术,覆盖过半中国麦田。3个作物品种入选国家骨干型品种;山花9号种植面积连续9年居全国花生品种第一位。近5年,签订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合同85项,入选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18项,小麦节水节肥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8省推广1.4亿亩,增产39.01亿公斤;夏玉米丰产高效抗逆栽培技术示范推广5000余万亩,增产42.71亿公斤。
通过“头雁”帮扶等活动,累计培训指导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5万余人次,获评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向国家、省政府等部门提供咨询建议或调研报告200余份,为山东省粮食产量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和人才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粮安天下,强国当时。一项项成果、一组组数据诠释着农大人奋进求实的精神姿态,他们心怀“国之大者”,坚决扛起“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