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道法教学应展现融合之姿 用演绎助推智慧课堂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要唤醒学生的向美天性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用演绎助推智慧课堂

□ 孟宪玉

小学语文不单单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其实践性特点也较为突出。教师在选择教法和学法时,必然要选择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给课堂注入丰盈活力的形式。课堂演绎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教法精髓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升级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整体设计和规划演绎活动,确保演绎效果,助推学生阅读认知内化,构建语文智慧课堂。

故事梳理,触发学生思维感知。教材中的文章就是学生课堂演绎活动的原始剧本,而文本中出现的故事就成为学生演绎活动的参照。要想确保演绎活动顺利推进,在开展演绎活动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熟悉文本,最大限度挖掘故事情节、内容。如何梳理故事,让学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文本内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力争使方案最优化。 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故事性较强,深受学生喜爱。教学这一课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课文,看看谁能用简短的语句将故事情节呈现出来。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梳理情节,还要整理自己的叙述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课文中的故事情节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此外,简单明了的情节概括与叙述让学生迅速记住了故事,这就为接下来的演绎活动进行了良好的铺垫。这种对故事内容的梳理是课堂演绎的初始环节,在阅读、归纳、呈现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感知自然而然得到触发,认知层级逐步提升。

团队组建,激发学生的潜在动能。对小学生来说,课堂演绎可谓一项复杂、系统的大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准备好“剧本”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如何进行分工、组建一个优势互补的团队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这是课堂演绎成功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教师要挖掘每名学生的学习潜能,在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分工,让每名学生都能展现自身优势,自主组建团队,形成优势互补、团结和谐的优秀团队。如,《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涉及众多人物形象,对小学生来说,组织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普通学生”的身份参与演绎团队组建,一边积极参与,一边为大家出谋划策。首先,需要确定主角人选。学生细致分析毛泽东这一人物形象,明晰这一点后再选择扮演者会更简单。学生从外貌、神态、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最终选出最适合的人选。其次,以同样的方式选择其他角色。有了教师的参与和引导,学生显得格外兴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团队顺利组建成了。

形式筛选,丰盈学生情感体验。课堂演绎能够打破传统教学设计取向一元化的弊端,是因为它具有多元化的演绎形式。小品演绎、诵读演绎、歌剧演绎、情境演绎都是不错的选择。具体如何选择,还要从教学现实出发,不仅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与特点去选择,而且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进而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方案的最优化。小学生思维灵动,教师可以充分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自主设计,在演绎中融入创意因子。当学生全身心投入演绎活动中时,学习实效性自然得到快速彰显。

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教师针对文本特点选择演绎形式。文章记叙了“我”与闰土的友谊,主要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的。教师选择“捕鸟”这一小节作为演绎内容,在形式上则采用对话演绎;选出两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冬日雪景情境。学生发挥自身专长,全身心投入演绎中。在表演过程中,学生抓取到人物特点内核,思维维度得到全面拓展和延伸。

在现代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传统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语文教学需求,教法创新成为大势所趋。课堂演绎不仅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带来思维上的触动,而且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语文学科素养生成有很大帮助。实践操作中,教师要从故事梳理、团队组建和形式筛选等视角出发,进行全面、系统设计,在满足学生认知需求的同时彰显语文学科属性。

(作者单位系济南起步区庙廊小学)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