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道法教学应展现融合之姿 用演绎助推智慧课堂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要唤醒学生的向美天性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桑德兴 崔维忠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考查学生对作品情境、节奏和韵味的大体感受。”而在不同学段对应朗读的教学目标中均有“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条。为落实这一朗读要求,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方法指导的落实与对学生运用的考核,使“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落实到位。

抓住重点字、词和标点符号,是“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一年级上册《秋天》一课的课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一’字不同读音的具体教学要求。”为让学生真正掌握“一”字的变调,笔者在带领学生读完第一、二自然段后,设置了这样的环节:出示“一片片、一会儿、一群大雁”的“一”字字卡后,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说一说“一”字的读音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一”字的变调规律。然后,出示课外文章《秋天的果园》,让学生读完文章后谈一谈。由此,学生既练习了“一”字的不同读音,又积累和拓展了词语。《青蛙写诗》一课的课标要求:“青蛙写的诗里有逗号和句号,请你圈出来。”针对这一题目,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把青蛙写的诗“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中的逗号和句号圈出来,告诉他们:在读文章遇到逗号和句号时,都要停顿一下,逗号停顿要喘半口气,句号停顿要喘一口气。然后,带领学生体会朗读时逗号与句号在停顿时间上的区别。利用《雨点儿》课后题中“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好停顿”的要求,对《青蛙写诗》中学到的逗号与句号停顿方法加以练习和巩固。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一课的课标要求:“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教学感叹号的朗读方法时,笔者的做法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一说有多么想去看看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和新疆美丽的天山。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发出来后,笔者指导学生朗读句子“……我多想去看看”,引导他们把自己非常想去看看的感情读出来。这样,学生不仅能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而且了解了感叹句是带有丰富感情色彩的句子。

读好人物对话,是“有感情地朗读”的关键。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呢?笔者利用“三招儿”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的课标要求:“朗读课文,读好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笔者以这一课为例子,首先展示第一招儿:课文读一读。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有感情地朗读”的前提。然后,笔者教给学生第二招儿:语气变一变。这个环节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引导,一是关注标点符号的停顿和情感色彩,二是抓住关键词语,如“小鸭子说:‘公鸡弟弟,我到河里捉鱼给你吃’”中,抓住“弟弟”这一关键词语,感受并读出小鸭子对小公鸡胜似一家人的情感。最后,笔者教给学生第三招儿:动作做一做。进一步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和引导学生进行理解阅读。如通过“小鸭子说:‘不行,不行,你不会游泳,会淹死的’”和“小公鸡上了岸,笑着对小鸭子说:‘鸭子哥哥,谢谢你’”这两句话,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小鸭子和小公鸡说话时的场景、语气与动作,并让学生试着表演一下。学生很容易想到说第一句话时做摆手或者摇头的动作,第二句话需要微笑着说。学生学会了“有感情地朗读”的“三招儿”后,教师应引导他们用上这“三招儿”朗读课文,巩固、应用学到的方法。

根据不同角色的特点分角色朗读,是“有感情地朗读”的升华。一年级上册第八课《雨点儿》的课后题提出“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掌握了通过关注标点符号的停顿和情感色彩进行朗读,并了解了通过关键词语和做动作读好不同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后,再分角色朗读就容易多了。这时候,笔者会重点指导学生关注不同人物的特点。比如,在《雨点儿》中,有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两个角色,笔者要求学生读大雨点儿的话时模仿大人的语气,读小雨点儿的话时模仿小孩的语气进行朗读。结合前面学习到的朗读方法,学生能读得声情并茂,并且配上自己觉得合适的动作,为以后演故事、讲故事、复述故事做准备。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注重方法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帮助他们在阅读中学会边读边思考,真正把感情投入其中,学会深入阅读,从而把课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落实到位。(作者单位系寿光世纪学校)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