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优秀征文选登 师者本色 修身为先 老梁的“痴梦”与“笨功夫” 实验田里的守望者 十年——热爱和坚持 “晓”光 点亮成长路

第7版:优秀征文选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优秀征文选登
07

老梁的“痴梦”与“笨功夫”

□ 济南市青龙街小学 梁俊南

所谓“痴”,是喜欢,是热爱,是激情。

从2005年接触机器人起,我就在科技教育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19年来,我带领学生近60次获得国家、省、市一等奖,填补了多个奖项的空白;率先在全市策划学校科技节,一办就是13年;打造STEM科技特色班级,指导学生获60多项国家专利,多次代表中国队参加世界机器人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

所谓“笨”,是认真,是付出,是担当。

2020年,我勇担重任,开始负责新校建设工作。从那时起,我几乎全年无休,每天花十几个小时投入工作中。三伏天烈日当头,在工地的尘土中穿梭,监督施工质量;三九天大雪纷飞,依旧在新楼里巡视,找寻暴露的施工问题;夜里,研究各种施工图纸,学习建筑知识,只为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林语堂说:“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痴各不同,皆无不可。”一个“痴”字,概括了我对科技教育工作的热爱。为攻克难关,我曾连续一周在教室里铺着纸壳席地而睡,还屡次自掏腰包购买实验器材。因为“痴”字背后藏着一个“梦”,一个让中国孩子人人通过科技长出创造力翅膀的“科技中国梦”。

那一年,我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教师。那时候,电脑还是奢侈品,但眼光卓越的校长引进了“机器人”,并把机器人工作室的钥匙交到我的手上,郑重地说:“我可是把学校里最值钱的东西交给你了。”

万事开头难。当时的机器人教育,可借鉴的资料很少,很多技术资料都处于保密状态。怎样攻克难关?此时,身上不服输的劲头开始发挥作用。我买了几箱方便面作为粮食储备,每天下班后便钻进工作室里直至深夜。有时候赶上技术攻关的要紧处,我甚至直接在工作室里打起了地铺,研究累了就睡一会儿,一有了灵感立马就爬起来。

就是靠着这股死磕的劲头,我和学生迎来了第一个“大奖”:济南市机器人舞蹈大赛一等奖。这一奖项鼓舞我和学生向着更大的目标继续前行,迎来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我和机器人社团多次获得济南市第一、山东省第一,并作为山东省唯一的小学队伍进入全国大赛,最终打败实力雄厚的对手一举拿下全国金牌。

后期,我又和学生代表中国参加了在瑞典举办的世界机器人比赛,与46个国家的代表队同台竞技。而正是这次比赛,让我将目光由“技术”放到了“科技育人”上。起因也是在瑞典期间,有位华侨看到现场有中国国旗飘扬,便买了很多水果送过来。他激动地对我说:“现在,中国的孩子也开始玩机器人了吗?我真是太开心了!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让每个孩子都能受到更好的科技教育!”

听闻这番话,我的热血直往上涌,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所做的事情不仅关乎技术,而且关乎育人;不仅关乎学生的成长,而且关乎祖国、民族的未来。从那一刻起,我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在更多学生心中撒下科技的种子。于是,便有了我连续13年举办科技节的故事。

在那位华侨的激励下,第一届科技节迅速提上日程。2009年,在我的策划下,第一届校园科技节隆重登场,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并被各大媒体报道。当时,“科技节”的概念让教育界耳目一新,全国很多省、市的同行都来“取经”。

从此以后,我又连续策划设计了12届校园科技节。如:2019年的“纸爱泉城美”、2020年的“泉娃‘智’造,‘舰’筑和平”、2021年的“让世界听见泉城的声音”。学校的科技节最终荣登“学习强国”平台,并被《齐鲁晚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成为区域内标杆式的节日。

13次科技节,意味着13次自我突破和创新,意味着无数次的推翻和从头再来。对此,我也曾短暂地涌起放弃的念头。但每次想到学生期待的眼神、家长渴望的神情,我又重拾信心,咬牙坚持,攻坚克难。日常生活中,无意间看到一个好玩的实验,我就立马进入“茶不思饭不想,一心搞研究”的状态。为给学生做出好玩的“可乐喷泉”,我经历了数百次实验,终于做出可以喷射十几米的“喷泉”;为找到“泡泡秀”的最佳配方,我自费千元购买洗洁精等物品,反复调试,最终成功让全校学生一齐发出“哇哦”的声音……

十几年过去了,我从学生口中的“梁哥”变成了“老梁”,但面对难题从没服输过。在追求“科技中国梦”的路上,我也将永不停歇。

虽然有人说我很痴、很笨,也会很累,但是当我看到学生在科技节上绽放的笑脸,看到他们掌握了知识时露出的自信,我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找到了快乐的源泉。这就是一种幸福。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