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一个人走得快  一群人走得远 潍坊市奎文区先锋小学:奏响扎根烟火向阳生的“先锋号” 图片新闻 “选择什么课程,你说了算” 乡土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实践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潍坊市奎文区先锋小学:奏响扎根烟火向阳生的“先锋号”

□ 李翠云 张海宁 刘晓梦

“孩子们学习进步的幅度竟然这么大,还参加了这么多比赛,拿了这么多奖。这真是太让人感到意外和开心了!”“学校获得这么多国家、省、市级荣誉,真厉害!”日前,在潍坊市奎文区先锋小学校园开放日,进校参观的家长们赞叹不已。他们赞叹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调研和各级综合素质比赛中的不俗表现,也赞叹该校获得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红领巾中队”“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等荣誉。

其实,作为一所荣获“奎文区建区三十年功勋奖”的老校,先锋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突围,综合素质比拼出众,实属不易。其精神内核和奋斗方向蕴含在学校名称里——努力做奎文教育的“先锋号”。学校立足实际,扎根生活,紧跟时代,放眼未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发展之路——向下扎根,汲取来自生活的营养;向上生长,拥抱未来赋予的力量。学校以如此的“双向奔赴”,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满意度的双促共赢。

质量立校,以“生命线”厚实“先锋底气”

“我特别喜欢语文课!语文课前三分钟抽签分享阅读成果的环节非常有趣,能激发我的求胜欲,‘倒逼’自己坚持每天记录阅读成果。”六年级(4)班学生杨慧萱说。据教语文的刘老师介绍,教师们都有自己的“小妙招儿”,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学校生源中,父母为自由职业者的占比较大。教师们深知教育责任的重大,通过唤醒、引领、激励“三部曲”,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鼓励学生主动走近父母,了解父母的工作内容,看到父母为更好生活所做的努力;鼓励学生主动与父母谈心,聆听父母的心声。如此,一步步引导学生在亲情交流中产生进步的原动力。

学校引领学生清晰认知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实施大单元教学,让学生“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并严格落实“三讲三不讲”,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其深度思考、充分展示、热烈讨论、巩固练习。学校开展作业项目化研究,初步搭建了作业分类布置数字化平台;课后延时服务实行分层分段个性化辅导,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开放兴校,以“合伙人”凝聚“先锋力量”

8月31日上午,先锋小学开设了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家长课程,家长与孩子同步“开学”啦!

学校育人导师团成员以“科学衔接、共育美好”为主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和育子经验,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新生入学适应的重要性,并给予家长具体方法指导。

为更好地服务家长,学校设计了面向新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家长通过扫码把困惑告诉学校。后期,学校将根据反馈梳理出家长最关注的教育问题,持续开设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必须主动‘牵手’家长,合力共育,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空间。这是我们的责任。”副校长吴甜甜说。

学校选择主动出击,打开校门,向家长抛出“橄榄枝”,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工作中;聘请家长担任“督学”进校“督导”,创新性开展“家长来颁奖”活动(在周一升旗仪式上,为获奖学生、获奖教师颁奖。目前,担任过“颁奖嘉宾”的家长已经有100余人次),从心理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学校同心同向,成为教育“合伙人”。

特色强校,以“品牌度”强化“先锋声音”

5月21日,学生走进芝尔庄村史馆,开展了主题为“ 走进村史馆,感受家乡情”的研学活动。在村史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穿梭其中,感知家乡的民俗风情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现实生活是课程的“活教材”。地处生活气息浓厚的社区,学校利用独有的资源优势,构建了以“爱读书、爱运动、爱劳动、爱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四爱”课程体系,并瞄准区域特点以及家长资源优势,推动与家长、与社区的强强联合,把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品牌,传递愈发响亮的“先锋声音”。

在校内,学校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耕梦园”,开发以“校园”“家园”“社园”为主体的课程内容,聘请家长当教师,根据实地实景开设劳动课。家长走进学校,带着学生包水饺、包粽子,在“耕梦园”里手把手地教学生培植花草……

在校外,教师带领学生探访父母及身边劳动者的真实场景,感受行业的多样性,让学生懂得只有成为行业“好把式”才能安身立命。

学校与潍坊市民俗博物馆、十笏园合作,成立潍坊市民俗文化实践基地,将劳动教育与非遗传承融合;开展“跟着节气去劳动”特色系列活动,将劳动教育与传统农耕文化融合。在社区,学生开展“脸谱绘画”活动,传承非遗文化;在“学雷锋”公益集市上,进行爱心义卖;在“社区微业”活动中,出售自己制作的非遗文创作品。

至此,先锋小学逐步构建起涵盖感恩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研学体验教育、非遗传承教育、科学认知教育等内容的劳动育人课程。回归生活的温暖的、有烟火气的课程创新,给学生的学习和创造带来了无限可能。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齐头并进,就是这一理念的有力见证。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