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课程思政+项目式教学”育人实践路径探索 文化视野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 融多元文化因子 塑道德法治素养 浅谈基层中长跑教练员的基本要求 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策略

第6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6
【课堂建设】

文化视野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

□ 孙静

教学要有一定的依托和凭借,教材是其中一个重要选项,引领学生从文本内容出发构建知识体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然而,教材文本不是唯一的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历经沧桑延续下来的精华,具有隽永的魅力。教师要拓展教学渠道载体,构建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多元支撑体系,让学生在文化助力下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如何巧妙设计融合,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方面内容,能够与传统文化有效衔接。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文化要素为切入点,将晦涩难懂的知识以形象、趣味的形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汲取文本精髓,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

于故事讲述中点燃热情。兴趣度、感知度是左右学习品质的重要指数。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对各种有趣的故事有浓厚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对故事的独特情感,在讲解知识时穿插与之相关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道德与法治不是单纯地阐述理论知识,而是现实生活的反馈,其中蕴含丰富哲理。将故事巧妙融入教学中,不仅能够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引导,让课堂导学变得独特灵动,而且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独特感知,进而主动探索。故事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载体,学生聆听故事时能够在无形中受到浸润和感染。教学鲁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父母分担》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单元主题出发选择故事内容,引导学生搜寻“父母亲情”的故事。独特的预习方式快速点燃了学生,他们积极思考并行动起来。很快,子路负米、亲尝汤药等孝亲敬老的感人故事呈现出来。故事寓教于乐,将学生引入感恩的氛围中。

于知识融通中汲取精髓。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道德与法治涉及范围极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多重衔接点。单纯讲述教材知识,进行有效剖析是不错的选择。然而,小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期,教师仅剖析文本知识显然不足以满足其长远发展需求。将教材文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融通,丰富学习内容,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也是彰显现代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为让学生对其有深刻的了解和把握,教师可以将中国的“国风”与“家风”形成衔接,先引导学生探究“国风”。学生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背诵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也会不自觉地进行思考。“一个国家要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一个家庭自然也要有与之对应的家风……”学生主动思索、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自然生成。

于实践活动中培根铸魂。学习品质的提升、高质量课堂的构建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巩固。要想实现知识迁移内化,教师应结合教情学情,设计更多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活动设计必须突破常规思维限制,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整合学科内容,在渗透文化信息的基础上突出时代特点。教学《我们的班规我们定》一课时,教师可以将一个班级设置为一个国家。“作为‘一国之君’,你会制定哪些措施管理它?”学生进入角色体验中,发挥聪明才智,制定相关“制度”。结合文化要素,设计主题性实践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活动参与中,学生进一步了解知识,精准把握文本精髓,在迁移运用中内化知识,实现综合能力提升,培根铸魂。

立德树人,大力弘扬仁爱、诚信、和谐等道德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务。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之呼应。小学阶段学生身心成长有自身规律,且处于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关键期,教师在进行教法学法设计时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尤其要渗透传统文化因子,在变通和整合中实现课堂教学的跨越式发展,以达到教学启智润心、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系潍坊市坊子区第二实验学校)

录入:宋锐锐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