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多元文化因子 塑道德法治素养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丰盈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追溯知识的源头,从更深层次着手,找寻教学的切入点和引导点。唯有如此,才能更精准地对接学生的学习基础,让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灵动性和活泼性。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时尚和主流。将文化因子与学科知识相融合,在多元融通渗透中为课堂教学注入源泉活水,能丰盈学生的认知思维。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人文学科的代表,具有极强的思想引领作用,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内涵与文化之间有诸多共性因子,在教学实践中引入文化要素,能优化课堂教学形式结构,切实发挥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色。
借文化因子启动文本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多重内容,涵盖面极广,可供选择的资源是多元的。在教学思想日益多元化、丰盈化的情况下,从文化源头出发,找寻教学依据是重要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在学科引导过程中,以文化因子为载体,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独特的学习氛围。文化环境唤醒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进入深度思考状态。教师可以从学科主题内容出发,发挥语言文字、动画视频等教学手段的优势,充分融合文化因子,创设特殊的教学场景,让环境唤醒学生的感知力、思考力,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生成更直观、真切的体会。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很诚实》一课时,教师可以从“诚实”这一品质着手,播放“一诺千金”的成语动画片段,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感知欲求。学生在成语故事视听中思考,思维得到调动。接着,教师讲述“言而无信”这个成语故事,并由此展开引导。在对比式的成语解读中,学生对诚信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理解,体验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课堂教学引擎顺利启动。
借文化因子突破知识阻碍。道德与法治涉及众多知识点,且这些知识往往是抽象复杂的。对小学生而言,探究抽象的知识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尤其是突破关键知识点时,学生往往会表现得不知所措,无法进入沉浸式学习状态。为给学生以针对性、具体化引导,帮助他们快速突破知识点,教师可以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从学生感兴趣的文化因子着手,呈现相关问题,将文化与问题融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思维有效对接。精准化的切入角度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其以探究的心态研究知识点,独立思考,学力以及认知水平大大提升。如教学《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到规则的作用,树立规则意识。规则是相对抽象、难以理解的条例和章程,小学生在感知理解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阻碍。为有效突破知识点,教师收集了生活中不守规则的事例并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以这些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让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如此运用文化因子增加问题引导覆盖面,关注教学目标达成度,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智慧。
借文化因子实现迁移运用。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在多维迁移中实现知识内化,生成多重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奠定坚实基础。小学道德与法治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为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教师可以从多元活动组织、发动上切入。当学生完成理论知识构建后,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关训练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完成知识迁移,在迁移中真正内化知识,实现思维进阶。传统训练活动设计呈现单一性,教师可以打破学科边界,从整体性着手创优训练设计,也可以在训练内容中融入文化要素,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教育活动,将知识与活动相互融通。此举在展现文化魅力的同时,让道德与法治知识渗透到学生的血液中。以文化之光给学生以清晰的学习指引,让训练活动动态化特征更加显著,照亮学生的深度学习之路。如教学《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时,教师借助视频资源,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和体验,然后以思维导图为基点,对不同形式的交通运输方式展开梳理探寻。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以“我的旅行攻略”为主题,让学生设计旅行攻略。其中不仅包括交通方式,而且包括不同地区的人文风光。如在旅行中,学生设计了参观该地的博物馆,要想顺利完成任务就需要选择恰当的交通方式。训练操作的开放性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了不同交通方式的优势和短板,而且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传统艺术文化,可谓一举多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仁爱、诚信、正义、大同等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在学科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学生始终沉浸在文化因子的熏陶和感染中。从当代思想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借文化因子启动文本感知,借文化因子突破知识阻碍,借文化因子实现迁移运用,可以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系统规划设计。在文化因子的助力下,教育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加持久,价值导向更加鲜明清晰,学生的全面发展自然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系商河县玉皇庙镇杨庄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