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融化冰封的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去了解学生,在学生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幸时用爱心给他们一些宽慰和理解,让他们从中获取无穷的力量。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
去年寒假,一名家长给我发来微信:“老师,谢谢您!我没想到孩子在二实中变化这么大。她不再对我爱搭不理的了,今天还帮我洗了衣服,成绩也进步很大啊!她考高中没问题了吧?祝您全家新年好!我今年终于可以过个快乐年了!”我从他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他难以掩饰的欣喜与激动,心里暖暖的。我为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回报暗暗高兴,也有了些小小的激动。我给学生家长回复了几句,勉励他要对女儿有信心;也赞扬了他几句,夸赞他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女儿会永远爱他。他只是不停地回复着憨笑和握手的表情。
他的女儿是我们班上的一名女生,叫小雨。初三开学时,我接过了这个毕业班。初次见面时,小雨是一个衣着脏兮兮、面容略带冷酷、行为孤僻的孩子。她上课时无精打采,提不起一点儿学习的兴趣;教师课堂提问,她从来不举手发言;课堂作业不是全留空白,就是乱写一气,全是错别字,甚至连组词以及简单的加法也做得错误百出。记得开学第一个周末,她来办公室用我的手机打电话向父亲要钱,连“爸爸”都不叫,大声吼道:“我没钱了,你没看手机吗?怎么不给我饭卡充钱?你想饿死我啊?快打200块钱过来!”我听后很不满。这孩子怎么会对自己的父亲如此无礼?怎么办?我想帮助她,却无从下手。当务之急是要深入了解她。我得知,她的父母感情不和,妈妈早年间离家出走,她由年迈多病的奶奶一手带大,家庭生活开销仅仅依靠父亲外出打工的收入维系。因缺少亲情之爱,她对父亲冷漠乃至仇视。了解到小雨背后的辛酸经历,我下定决心:只要她一天是我的学生,我就不能放弃她!显然,单纯的说教对她已经行不通了。我思前想后,准备用爱心教育来感化小雨。我决心试一试,用我和同学们的爱心来唤醒一个缺爱的心灵。
每逢晚自习,我就找她谈话,可她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缺乏爱的滋润,同时又长期承受学业落后的打击,总是徘徊在无人关注的角落,让她逐渐自闭。与她聊天时,我有意无意地聊起自己在生活中的烦恼,同时留意着她的表情。“怎么了?同情老师了吗?”我见机问她。她沉默了许久之后说:“老师,其实,我比你惨得多。”她含着泪道出了她如何被同伴嘲笑欺负、如何孤独害怕、如何恨自己的父亲……我也跟着她流泪了。当时,我感到自己的责任更大了。很明显,她开始信任我了,终于敞开了心扉。这一步为我今后彻底唤醒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做通孩子父亲的工作也很重要。由于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父女俩极少沟通,心理距离不断加大。经过我多次打电话与家长交流后,她的父亲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失职,意识到女儿问题的严重性,表示愿意和我合作。虽然过程比较艰辛,但我知道目标只有一个:通过消除父女间的隔阂,让小雨幸福成长。
做通了家庭方面的工作后,我开始联合其他任课教师一起给小雨抓学习。学困生普遍比较自卑,往往抱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对老师、同学和父母等人有抵触的心理。任课教师都认为,这孩子的基础太差,而且缺乏上进心,提高看来是无望了。我向任课教师说明了她的情况,教师们很同情她,决心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她特殊关注。在课堂上,多提问、多鼓励,让她信任老师;在课下,注重谈心和作业批改方面的方式方法,用爱心来感化她,让她不再对教师抱有敌意。
要想转化学困生,集体的力量不可忽视。教师们要创建一个班风良好、民主、融洽的班集体,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就像生活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彻底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和学习。我向广大学生倡议,引导他们与学困生团结互助;同时,对后进生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在学习上更加用功、积极进取。我和班长商量,发动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小雨帮助,鼓励她参加集体活动和小组讨论,让她融入集体,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想让她知道,我和任课教师以及全班同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她好。我希望用我们的热情让她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点燃她那颗因缺爱而沉寂的心。
爱,让奇迹出现了。冰山开始融化,她的心暖过来了。随着父亲对她的关心日益增多,我与同学们的鼓励和关爱力度加大,她慢慢地变了。她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去爱,脸上也没有了冷漠、厌恶的神情,绽开了本来属于少年的灿烂笑容。她走出了孤僻,迎来了快乐自信的美好人生。
一位名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把爱心献给了缺爱的学生,转变了小雨;她的蜕变也给我这个班主任带来了无限的欣慰与快乐。我很庆幸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有了回报。看着小雨日渐开朗活泼,看到她一家有了希望,我更坚定了用爱去完成我的教育使命的信念。只要有爱,就会改变每名学生。
(作者单位系商河县第二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