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同体的“家校社”三位一体劳动育人模式研究初探
“基于共同体的‘家校社’三位一体劳动育人模式”是在共同体学校协同的基础上整合家庭、学校、社会资源,通过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予学生正向有效的评价,实现全面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劳动观念,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目标。
一、搭建共同体内资源共享协作育人平台
(一)确立组织方案
为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我们制定了周密的方案,统整家校社资源,确定分级培养目标:抓准、抓细、抓实校内常规劳动,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服务性劳动项目,增强学生的劳动服务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的学习由“教室小课堂”向“共同体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延伸。
(二)建设教师队伍
我们明确了“一结、二研、三策略、四平台”的教师队伍培养路径和具体措施。
结对子,请专业的园艺师、种植人员等对教师进行培训,打造专属共同体内劳动教育的师徒结对模式;研究共同体内学生,研究共同体内教学,统筹共同体内现有的各种资源;三重机制,即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确保劳动教学的开展与共同体内协同的推行;搭建四种平台,即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专题培训、校外资源,促进教师形成精研劳动教育的内在动力。
(三)建构家校社支持体系
我们成立了由专家、教师、家长组成的劳动教育指导团队,推动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
推动学校劳动教育带动家庭劳动教育,家委会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服务性劳动;通过校园文化联谊、学习交流体会、送课等方式开展基于共同体的“家校社”交流;挖掘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劳动模范,将相关专家请进学校,利用家长资源将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请进学校,便于共同体内学生了解行业故事、行业要求、行业标准。
二、课程体系赋能劳动素养的提升
我们构建了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即生活性劳动课程、生产性劳动课程、服务性劳动课程,以“研——行——思”的结构对劳动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和实施。
(一)注重学科教学中劳动素养的有机渗透
共同体内协同开好国家规定的劳动教育课程,每周一节劳动教育课,在其他学科中挖掘劳动观念教育的因素,有效渗透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美德、劳动技术教育,在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力度。
(二)传统技艺课程传承劳动的真谛
共同体内劳技课教师依托学校活动坊开设传统扎染、花样编织、古法造纸等实践课程,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实践传统工艺制作过程。通过开展“叹传统技艺之精湛,寻背后现代科学奥秘”传统技艺体验主题活动,使学生建立起对家乡、民族、国家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构建“劳动+技术+传统文化+教育+科学”有机融合的创新模式,提升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三)职业体验充实劳动课程体系
职业体验是基于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让学生在真实或者相对逼真的职业环境中,通过现场观摩、体验、实操等,学习必要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我们更关注职业体验背后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劳动情感教育。通过举办“跟随父母工作一天”、“家长课堂”职业体验讲座、职业实操等,使学生切实了解和体验各种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在实践中体会父母工作的不易以及“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
三、多彩实践活动的实施提升劳动参与感
将劳动实践教育与劳动实践活动纳入共同体内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分年级制定劳动任务清单,以劳动周、劳动月、劳动技能竞赛为节点,我们开展了以传统节气、重大节假日为标注的劳动实践活动,借助家委会的力量,让课程的实施与发掘劳动的意义从校内走向校外,从班级学校辐射到整个共同体,从基本生活技能走向价值的寻找、构建与提升。
(一)设立劳动文化论坛
文化论坛包括实地研学、文化交流等。结合德育序列,利用班队会、黑板报、手抄报以及国旗下讲话,深入挖掘各行各业劳动模范的典型事迹,共同感受新时代“劳动最光荣”的内涵,向时代最美劳动者致敬;通过开展以劳动节为主题的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系列教育活动,以劳培德、以劳树德,践行“五育并举”。
(二)注重劳动体验过程
我们带领学生从课堂走向田间地头,在专业人员的介绍下了解农田管理技术、灌溉技术等,让学生在惊叹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同时感受“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在采摘、制作等过程中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三)协同记录劳动体验
及时、协同记录劳动体验,是基于共同体的“家校社”三位一体劳动育人模式研究的重要环节。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学生结合劳动所见所闻,在前期搜集资料、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分享相关资料,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详细记录自己的收获,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四、正向有效的激励评价提升学生的价值感
反馈与评价是劳动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共同体内学校制定了“劳动小能手”评比细则,根据前期制定的劳动方案与劳动课程目标,科学地编制评价指标体系。
(一)即时性评价
建设劳动成果共享区,通过展示、自评、交流、分享、互评等环节,实现劳动过程的关注性、即时性评价;通过设计《学生自评表》,引导学生以自我评价为主,指导学生如实记录活动情况,及时归纳总结当时、当日的劳动作品或者感悟。
(二)档案式评价
建立学生劳动教育成长档案,在主题序列化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础上,从劳动时间、劳动工具、劳动地点、劳动过程、成果展示、过程反思、劳动品质等角度,以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学生专属的档案式评价。
(三)量化性评价
根据学生在各项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出勤情况、劳动表现、劳动效果等进行分值的量化认定,学生可以利用分值在共同体内换取相应荣誉与礼物,同时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在每周班会上、升旗仪式上,对“劳动小能手”提出表扬,记入劳动积分账户,营造人人争做“劳动小能手”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基于共同体的“家校社”三位一体劳动育人模式,旨在发挥“家校社”在协同育人方面的优势,探寻共同体内劳动育人的培育路径,为学生搭建操作性强的实践平台,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兴趣。
(作者单位系龙口市培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