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动态觅本源 生成显本真 和学生一起成长 蓄群文阅读之势 为学生写作赋能 让错误成为正确的先导 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的优化策略

第6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6
【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的优化策略

□ 刘立云

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要系统地进行素质教育。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教师要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整合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和人格品质,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经验,实现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同步提高。教学中,我总结出如下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优化策略。

知识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建立联系。小学各学科的教科书都是以章节单元的形式进行分类,各单元间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却有着某种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这些单元整合起来,引导学生建立联系,通过回顾以前所学知识、联系当下要学知识、预习未来将学知识的形式实现单元整合,促使学生整体把握知识、形成全局观念,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深度学习。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回顾往昔知识点,在单元之间建立联系,实现单元整合。教师可以将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数加法运算定律》章节内容与本章节相结合。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加法运算定律》章节内容,利用“加法运算定律有哪些?能用字母表示吗”“像这些运算定律只能在整数中运用吗”等语言来进行衔接,让每名学生都积极主动思考。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举例、反例、一一证明”等方式来证明“加法定律也能应用于十进制”。然后,教师总结,从《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中,将单元和单元间的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快地了解新的知识结构。把以前学到的知识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剖析内在关系,部分与整体相结合。每一阶段的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的发展情况出发,逐步进行知识传授,定期回顾总结,使教材知识形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连贯起来,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积累、适时的复习以及在讲授中完成单元知识的整合,而不仅仅是分析各个单元的内部关系;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单元内的一些零散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提高深度学习的效率。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教师在进行单元整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平行与垂直”教授给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相关知识引领学生将“平行与垂直”与“长方形”进行联系,向学生提问“长方形具有什么特征”“长方形的四个角是什么角”。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回答一个与这节课有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去解答“两个矩形的对边是平行的”和“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把这节课上的问题引出来,“如果只有一组对边平行,那么会是什么图形呢”和“如果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但四个角不是直角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呢”。这两个问题可以把以前的知识和这节课的内容结合起来,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进而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打下基础。

循序渐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时,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否具有深度思考能力,是否可以进行深度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站在学生的角度科学、合理设置教学难度、教学内容,整合不同单元之间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让学生以更轻松、更易接受的形式学习。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时,教师主要教授给学生两个概念,其一为“平均数”的含义以及算法,其二为“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在四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过《统计》单元,本章节所学的“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都有一个共同主题,即统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进行单元整合,将四年级涉及的“统计”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教学,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整体联系,以促进学生整体把握。

调整教学内容,统筹单元教学顺序。深度学习强调综合各方面知识,尤其重视迁移,重视知识的整体性,因此,教师必须对知识进行再分配;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体系不够系统,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数学知识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并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对深度学习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学小学数学计算法则相关内容时,教师要将其与交换律结合起来。由于二者之间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乘法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相等的加法可以用乘法来表达。此外,加与乘的交换定律在概念上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整合有关交换定律的知识,并使其在此背景下完成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知识的整合,协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系统,更好地落实深度学习目标。(作者单位系利津县盐窝镇中心小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