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一起成长
《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形象地道出了教师的天职。回首从教26年的经历,从最初的信心满满,到如今的“小心翼翼”,我最大的体验就是,教师不仅是为学生授业解惑的“领航者”,而且是学生成长提升的“同行者”;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抱定终身学习理念,和学生一起成长。
对教师来说,学生的课堂专注度是最核心的教学要求,同时是最直观的能力“试金石”。还记得刚走上三尺讲台时,由于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程度了解不深,我的课堂上出现了个别学生“吃不饱”、很多学生“吃不了”的差异化效果。直到一位教学前辈无意中的点拨,才帮我解决了这个长久的困惑。他说:“想要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得有一桶水和源源不断的活水;而要把一桶水恰当地倒进每个碗里,你必须深入了解每名学生,真正掌握他们的学习进度!”
思路一变,天地自宽。于是,我摒弃了内心深处的“职业自豪”,扑下身子,用一颗“清零之心”重视审视自己的从教履历。慢慢地,心静之后,许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我只专注于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反馈,却疏忽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我只是把课堂当成课本教材的“传送带”,却没有带着温度融入历史学科,带给学生反思和启迪。围绕这些“教学症结”,我开始逐项对症下药,在深入吃透课本教材、率先掌握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上网查阅资料,深入学习各类教育杂志,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主动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努力让自己的从教素养更加全面系统。每节课前,我在认真备课的同时挤出时间分析每名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熟练程度。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认知、情感、社交等综合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大历史”模式,即在课堂上不再单纯讲解单一的历史知识点,而是引入语文、地理、政治甚至数学、生物等学科内容,力求把原本枯燥的知识点变成趣味十足的“故事课”。与此同时,我秉承“换位思考”理念,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努力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把自己当作“大学生”,争取与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慢慢地,在一个个会心的“微笑传递”、一句句“早上好”的寻常互动间,我和学生的心贴得更近了,“课堂热度”也逐步提升。
和学生一起成长,需要的不是“发号施令”式的说教,而是带头参与的勇气和自觉。去年10月底的一堂课上,伴随着上课铃声的落下,我抛出了令全班学生惊叹的话题——举办“环保小卫士”项目式学习,要求大家分组调查垃圾分类和处理情况。对此,一名学生在台下小声嘀咕:“这和历史课有啥关系?”我非常从容地告诉他们:“历史上的许多亡国教训,最深刻的一条就是不能团结协作、共克时艰。”这节课,班里以小组为单元,分头搜集资料、整理信息、交流研讨,气氛十分火爆。我则不时“串烧”成某个小组的成员,引领大家在激烈的交流辨认中明白合作共赢、解决问题的道理。学生为这节“开放式”的课堂探索送上热烈的掌声,更把我当成了他们求学路上的一分子,对历史的学习热情也水涨船高。
我们常说“学无止境”,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上,这又何尝不是对教师的一种成长鞭策呢?2023年底,班里的学优生李晓月(化名)曾让我倍感头疼。她除了历史这一门“瘸腿学科”外,其他学科皆是“优”等级,连家长都有了“放任自流”的心理。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李晓月在历史课堂上存在焦虑情绪,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我查阅了《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资料,并主动找大学同学“取经问道”,帮助她设定了思维导图法、历史事件串联法、联想法、故事法等“四位一体”学习知识法,每次都耐心地陪她一起熟练知识点。通过一个学期的坚持,李晓月的成绩实现了“火箭式”爬升。她感动得热泪盈眶:“老师,没有您的陪学陪练,我就考不出好成绩呀!”
和学生一起成长,考验的是教师的智慧和格局,更检验的是师德和师风。唯有不断积极进取,才能当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同行者”,才能无负于“园丁”的时代期盼。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履历表上,我们的心血和汗水,都作数!
(作者单位系阳信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