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叙事 “大哥”回来了  熏腊肉“炼”出好孩子   纸飞机飘呀飘  我教学生写“循环日记”  师爱之光驱散成长的阴霾

第5版:教育叙事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叙事
05
【树人笔记】

“大哥”回来了

□ 张向青

“张老师!张老师!‘大哥 ’又不见了!”我正在备课,班长急匆匆地跑来找我。“又是怎么回事?”我问。“这节体育课,赵老师点名时发现他没到,就让我来找您。”班长说。我一听就感到头大了。开学第一周,这已经是“大哥”第五次不见了。

“大哥”是班里最让我头疼的一个孩子。这个代号的由来并不是因为他讲义气,也不是因为他年纪大,而是因为他是班里双胞胎兄弟中的哥哥。弟弟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不错;而哥哥脾气暴躁,不写作业,逃

……在我们还分不清楚这对双胞胎名字的时候,同学们就给他起了这个代号。这一“代”就是三年。其实,“大哥”的名号或多或少有些戏谑的味道。

“这熊孩子怎么又不见了?”我极力压制住心中的怒火,开始了又一次的寻找。

因为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所以他跑出校园的可能性极小。于是,我先查看了学校的监控,发现他最后一次出现在教学楼五楼多功能厅的拐角处。那个拐角处有一间储藏室,室内没有监控,属于监控死角。储藏室内有三间小仓库,我和几名男生逐一排查,终于在一间仓库的纸壳里找到了昏昏欲睡的他。

我决定跟他好好谈谈。我把他带回了办公室,问他:“你有没有考虑这样做的后果?如果父母知道了你在学校的表现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没想到,他自暴自弃地说:“我就是这个样子!你能不能不要管我,连我爸妈都放弃我了,他们有我弟弟一个好儿子就够了。我天生就是废材,你要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吧!”他的语气在平静中带着愤怒,在不平中带着妥协。我看到他的心墙就在此处,却又无法寻门而入。

后来,我多次找“大哥”谈话,但无论关心帮助还是批评惩戒都收效甚微。我请他的父母来学校沟通,但他的父亲好像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儿子,无奈地说:“老师,他上小学时就是这样的,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他从小就叛逆,不爱学习,远远不如弟弟懂事、听话。我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我终于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

一时间,对“大哥”的教育如同行船时撞上礁石,难以继续。

转机发生在那天清晨。

那天早上,我依旧早早地来到班里迎接学生的到来。时钟已经指向8点,“大哥”还没有到校。我正要联系家长,只见“大哥”飞奔而来,进了教室。慌乱之中,他把自己的桌子撞翻了,各种书本散落了一地。他看了我一眼,便慌乱地收拾着一地狼藉。见状,我走过去帮他捡拾。在几本几乎散架的课本中间,赫然躺着一本保护得非常完好的《童年》。我翻开书页,发现有好多张折页的痕迹,还有很多段落有圈画批注的痕迹。这些做批注的段落大多是描写外祖母如何关爱、帮助阿廖沙的。书中,善良公正的外祖母对阿廖沙的爱与帮助让这个原本懦弱而又不自信的孩子变得坚强自信。我没想到,经常逃离课堂的“大哥”竟然是个热爱读书的孩子,他那桀骜不驯的外表下有一颗细腻的心。也许,他的情感需求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却在书籍中找到了共鸣。我内心生出一阵欣喜。

“大哥”略显拘谨地来到我的面前,说:“张老师,您能把这本书还给我吗?我保证不再在课堂上看,我一定说话算数,请您相信我!”这是“大哥”第一次主动跟我说话。看着他渴求的眼神,我轻声询问:“你喜欢读《童年》吗?”他点点头。我冲他笑了笑,说:“哎呀,太好了!我也喜欢这本书。我最喜欢书里的外祖母,你呢?”我分明看到他的眼睛变亮了。“我也喜欢……”他轻声回应。我把书合好,放回他的手里,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说到做到!”接着,他抱着书包,满脸羞涩地坐下。这一节语文课,我发现他听得格外认真。

我似乎看到他的心墙稍稍裂开了一丝缝隙。

趁热打铁,本周的读书交流课,我设计的话题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名著”。课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走到“大哥”身边,示意他站起来交流。大哥略显犹豫,我拍了拍他的肩膀,竖起了大拇指,说“老师相信你”。这堂课,“大哥”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芒。他侃侃而谈,思想深刻,见解独到。“大哥”发言完毕,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持久而真诚。

“大哥”在读书交流课上的表现让我发现,我是可以改变他的。只不过,他在家庭中缺少公平的关爱,在长期的独自航行中逐渐偏离了航道,筑起了心墙。灵魂的唤醒,不仅仅是几句简单的谈话而已,更需要关爱的持续推动。

于是,我将读书交流课的积极体验延伸到“大哥”的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我会请他帮我几个小忙,比如去教导处领取班级材料。刚开始,他只是默默地点头同意;慢慢地变成了微笑应答,进而乐此不疲。同时,我也“礼尚往来”:我会把午餐的肉食分给他一半吃。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接受了,回敬我的是满眼笑意。此刻,我感觉到他的心墙已被爱慢慢融化。我与“大哥”的故事也在读书交流中继续着……

在后来的家长会上,我首先表扬了包括“大哥”在内的进步学生,并邀请家长给自己的孩子颁奖。大多数家长不约而同地拥抱了自己的孩子,只有“大哥”和父亲呆愣了一会儿才开始拥抱。父亲紧紧地拥抱着“大哥”,脸上满是幸福和自豪。随后,我设计了“感恩父母——说说心里话”环节。家长第一次读到孩子对他们的感恩表达,内心无比激动,甚至热泪盈眶。特别是“大哥”的父亲,两眼红红的,紧盯着“大哥”写的信反复看。会后,他和我交流了很多,不断重复着说“真没想到”。父亲终于看到了“大哥”身上的闪光点,满脸愧疚和遗憾。此后,“大哥”真的变了:校服比以前干净、平整了,课堂发言越来越积极了,作业本上时常出现父亲的鼓励,还时常跟我炫耀父亲给他买的新书,校门口时常出现父子三人并肩同行的背影……

如今,“大哥”这个称呼已不再是同学们的戏称,他真的变成了同学们眼中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哥。课堂上,“大哥”热情洋溢地与同学们讨论书中的精彩之处;午餐时,“大哥”汗流浃背地搬着沉重的餐盒;运动会上,“大哥”忙前忙后,为运动员服务……游离在班级之外的“大哥”终于回来了。

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每颗心灵都值得被温暖。让我们用爱唤醒灵魂,用关爱推动成长。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照亮世界的那一抹亮光。

(作者单位系青岛第六十一中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