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腊肉“炼”出好孩子
前几日,我再次收到琪琪妈妈的微信消息:“杨老师,孩子跟您学习不到一年,成长了许多。他说下次想和您一起做湖南的特色小吃‘酸豆角’。”这条消息瞬间勾起了我与琪琪共同熏腊肉的美好记忆。
寒假期间,我为了学习熏腊肉,特意到绿化带里捡拾树枝,巧遇琪琪。他是一名来自湖南的插班生,成绩并不理想。他原本是去找住在我家楼上的怡霖同学一起做功课,但怡霖不在家。我邀请琪琪到我家等待怡霖,他犹豫片刻后答应了。
见琪琪有些拘谨,我提议让他在我家看电视,但他一听说我要做熏肉顿时来了兴致,坚持要陪我一起做。生火时,浓烟滚滚,我们被呛得直咳嗽。我劝他离开,他却执意留下。在木块燃烧的过程中,我们闲聊起来。我问他新年打算买什么新衣服,他答道:“我妈说‘作业没完成,啥也别提’。”我问他什么作业没完成,他说除了最难写的作文,其他作业基本写完了。
当木块被烧得通红时,琪琪提醒我该放锯末了。他先用铁锥将木块摆整齐,然后铺上一层锯末,并用铁锥戳了几个小孔。在闲聊中,他不时地看着手机,我告诉他:“我已经给怡霖发了消息,让她回家后给我打电话。”他却说:“老师,我在计算熏肉的时间。第二次添锯末距离上次大约15分钟,等木炭火力减弱后,每次添锯末的时间间隔要稍长一些。”我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你这么在行,是跟谁学的?”他说:“跟爸妈学的。我们湖南人每年冬天都会熏腊肉。”
第三次添锯末时,我发现火盆一边的锯末没有烧透,琪琪用树枝拨弄了一下,说:“杨老师,上次,你这个地方的锯末放得有点儿多了;这次,我们要放得均匀一些,以免它燃烧得不充分。”在翻动熏肉的过程中,我发现熏肉因为平放在铁棍上,留下了黑色的印痕。在他的建议下,我用铁丝将熏肉悬挂起来。“你的办法还真多!”我由衷地称赞道。
第四次添锯末时,锯末竟然只燃烧了很少的一部分。琪琪说:“木炭的火力越来越弱了,锯末上方的‘喘气口’应该多留几个。”最后一次添锯末时,他告诉我:“木炭火力已经很弱了,锯末要少添一些。”“你这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都相当丰富啊!”我由衷地为他点赞。琪琪的讲解和操作让我受益匪浅。
怡霖发来微信说下午才回家,我挽留琪琪在我家吃饭,他却一直摇头拒绝。于是,我让他带上一块腊肉回家。
午饭后,琪琪再次来到我家,手里提着一个黑色塑料袋,里面装着新鲜的柏树枝和橘子皮。他告诉我,用这些东西熏的腊肉更好吃。此外,他还带来了一些干的枣树枝和香椿木,说这些树枝硬度大,烧出的木炭火力更大。“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强!”我赞叹道。他谦虚地说:“做的次数多了就会了。”
下午,我们继续熏腊肉。在他的建议下,我把铁架移到了室外。看到火盆周围有好多油渍,他就在铁架的下方撒上了沙子。“你的安全和卫生意识也很强!”我夸赞道。在这个过程中,琪琪边操作边讲解,我详细记录这美好的时刻。劳动之余,我们的交流也越来越深入。我说:“你可以写一下我们熏腊肉的过程,这篇作文应该很有新意。”他说:“我只会做,不会写。”我又说:“你可以先写一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聚在一起,在活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提出了哪些建议,我们作出了哪些改变,腊肉的味道如何,以及你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什么……”他说:“我试着写一下吧。”临走时,琪琪还提醒我,这些腊肉放在阴凉处待几天后再吃会更好。晚上,我把照片发给琪琪,让他写作文时参考一下。
几天后,琪琪把作文发给我。我看到整体写得还不错,就建议他再增添一些细节描写。
一天,琪琪妈妈发来微信:“感谢杨老师的指导!从你家回来后,孩子兴高采烈地跟我讲了你们熏腊肉的过程,还说把这些内容写进了作文里。我看了他的文章,都不敢相信是他写的!孩子刚转学,因为方言和学习进度等原因,学习很吃力,以后还得麻烦老师多费心。”我也趁机跟她交流了我的一些心得。
开学后,琪琪的寒假创新作业《腊肉飘香在寿光》获得了一等奖。这个奖项给他带来了一系列正向激励。琪琪的进步显而易见:上课敢于提问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后来,我不止一次地向同事分享我的经验:对琪琪这样的学困生,班主任要借助一个契机,及时介入、积极参与;发现他的亮点,不吝赞美;找准他的困难,精准帮助;还要与家长及时沟通。这样,学生的进步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作者单位系寿光市悦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