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孩子为什么开始“卷实践”了?
“2岁孩子能参加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日前,一名幼儿家长在某论坛上向网友征求意见。很多网友留言,以为这位家长写错了孩子的年龄,表示自己二十几岁了都没有参加过这么多社会实践活动。笔者在贴主与网友的讨论中得知,原来,这位家长是在给自己马上要申请私立幼儿园的孩子优化“简历”。
不同于过去的家长强调自己的孩子在入园前读过多少书、有多少词汇量积累,现在的私立幼儿园入园选拔也进入“2.0时代”,对家长和幼儿都提出了新要求:幼儿不仅要有足够的学习能力,而且要证明自己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潜力;家长也不能为了增加录取机会而让孩子在入园前恶补文化课。
前些年,很多家长关注的是幼儿园能不能把更多时间花在教会孩子学习小学课程上。也正因如此,一部分重视幼小衔接和“五育并举”教育方法的幼儿园,被很多“唯分数论”的家长认为是让孩子“不务正业”。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在这样的幼儿园上学的孩子升入小学后会在学习上落后。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私立园也逐渐意识到“五育并举”的重要性,摒弃了以往以超前学习小学课程为卖点的教育模式,为了让幼儿在综合能力上不输公立园幼儿,开始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日益重视,很多家长和教师转变了观念,认为社会实践能力“从娃娃抓起”也是有必要的——如果利用幼儿期这个黄金期让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社交技能迅速提升,就能使其日后与老师、同学相处得更顺畅愉快。
根据教育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可知,1.5—3岁属于儿童早期。这个阶段,儿童的普遍心理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其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的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而适当参与社会实践,是培养幼儿自主感的好方法。幼儿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渐克服羞怯心理。如果说在幼儿园中与小伙伴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构建了自己身边的“小社会”,那么社会实践就是带他们去见识真正的“大社会”。幼儿在感知社会的过程中接触到了更多的人和事,学会了与不同的人相处,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中,幼儿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品质。例如,在一些简单的任务中,他们需要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而不是完全依赖他人,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幼儿感受到不同人群的情感表达和互动方式,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合作精神。比如,参观福利院、疗养院等社会福利机构,让幼儿感受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价值,培养他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参与社会实践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家长抱着功利的心态迫使幼儿参与其中,则有可能“好心办坏事”。其实,也有不少观点指出,儿童一般很难记住3岁之前发生的事情——由于幼儿的神经网络发育还不稳定,脑区发展也仍不完善,大脑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等功能都受到限制,通常会“删除”那些3岁之前的记忆。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普遍认为,3岁之前无论是学到的知识,还是经历的事情,都对儿童未来的成长影响不大。
同样,幼儿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如果把适合成年人或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方式套用在幼儿身上,不仅收效甚微,而且会引起幼儿的反感,甚至造成幼儿“社恐”的心理,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在一些陌生的社交场合,幼儿可能会因为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流互动而感到紧张不安;或者在进行复杂的社会实践时,产生自卑或自负等不健康的心理。更有甚者,如果在实践中频繁遭遇失败或挫折,幼儿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影响其自信心的建立。如果让幼儿在形成正确是非观之前就不加分辨地大量接触鱼龙混杂的社会信息,可能诱导其产生各种错误的价值观。
每个儿童的成长道路各不相同,锻炼社交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不一定要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种渠道。家长和教师也不要让幼儿为了社交而社交,要看到幼儿真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