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在教育中共同
2019年秋,入职前,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定位自己的职业?如何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于是刻意设定为一名很严厉的班主任,从而使学生自律,不敢犯错。其实,在我心里,班级分数没那么重要,学生能在今后自我约束、自律上进才是目的。当班主任的第二个月,面对这群可爱又单纯、处处想博我一笑、逗我开心的学生时,我已经发不起脾气来了,之前的人设也崩塌了。
一名“老班”说:“其实抛开学业角度的话,学生都是好孩子。”这句话在我6年的班主任经历中,发酵出别样的韵味。
小陈是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学初上课玩手机,被我没收了。但过了没多久,我发现他有了新手机。通过了解,我得知,该生家庭不富裕,父母在乡下务农,通过卖菜维持生计。我不知道为何小陈不懂得体谅父母、不知上进,这对我的冲击很大。那天晚上,我和他在操场上聊到很晚,我很想知道他是怎么定义自己的。我们聊经历、聊梦想,还聊除学习以外的生活、感情等。通过进一步了解,我知道家长对他的关注度不高,他只知道自己考上高中后,父母也感到骄傲,认为他是个成绩优异的孩子,但是高中的“堕落”源于暑假玩游戏,从而荒废了学业。他说:“老师,我现在学习还晚不晚?或者可不可以学体育特长?”我无法为他做选择,但是鼓励他,有想法总比没想法好,可以尝试,也只管努力,把答案留给时间。后来分班后,我知道他每次考试都有进步,但是距离本科线还有差距。直到几年后,他通过大学的明信片寄来一封感谢信,我才得知,他高考时发挥得较好,被一所民办本科院校录取了。他在信中感谢我的教导,认为那个晚上是高中阶段的转折点,即使在高中三年没有坚持做到极致,但是一直有个梦想作为自己的明灯。班主任的简单付出,却让学生懂得了感恩,并且使他的人生有了转折,教育的意义也在此时实现了“闭环”。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女生小吴,在当她班主任的一年中,她给我带来的震撼变成了我从事教育工作的一道光。她每次借我的手机和家长联系时,都会在通话结束后找个地方偷偷哭泣。在与家长电话沟通中我得知,她生活在单亲家庭,父亲没有正式工作,在市里务工,做体力活,导致假期也不回来,只能给孩子报个寄宿培训班。我无法想象,当其他学生假期与父母团聚时,小吴只能面对冰冷的床铺是多么的孤独。她的入学成绩不好,但是在第一次月考中进入班级前10名。我问她为什么每次打完电话都会哭。她说:“我只是学习压力很大,通过这种方式释放压力。另外,恳请您不要同情我。我没觉得这样可怜,反而觉得很幸福。”她的话让我无言以对。此时,阳光落在她的身上,变成了我教育路上孜孜不倦的动力。这种动力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变成了能量,散落于我每个失望的角落。
其实,每名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当你真诚待他,他也必将用不一样的感动回馈你:可以是教师节的一份早餐,也可以是学校表白墙上的一次赞美,或者毕业后的一次热情拥抱。当然,我们也必将从学生身上找到曾经的自己。是拼搏、坚持、努力、自强等优秀品质,是永葆初心的精神能量。
回想刚入职时,校长说:“教师的幸福感源于桃李满天下。”一名老教师说:“教师的荣誉感在于,高考后家长不辞辛苦来学校的一次当面致谢。”一名青年班主任说:“教师的归属感在于,毕业的学生每次回母校看望时的一次拥抱。”他们都在自己辛勤的付出下收获、成长、进步。
教师在教育中并不只是正向给予,也可以收到更多的反馈。
曾经的学生在期末考试总结会上说:“春青是如此浪漫,我们的梦不应永远止于现在。我们定会乘风破浪,少年如风。”所以,在教育这片沃土中,学生在获得教师的鼓舞后,也将自己的正能量映射给我们,激励我们有勇气一直向前。其实,我每次给他们讲的班会课,也是讲给现在的自己,我也在和学生一同成长。他们的能量是巨大的,也许是倔强前行中留下的每个脚印,也许是在时间坐标中的每次渴望。求学之路漫长而艰难。我希望每名学生都向前奔跑,不服输,不放弃,坚信用汗水浇灌希望,用拼搏诠释理想。青春本就是激荡的河流,应争当时代的弄潮儿,不因风浪而停,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我心疼在凌晨4点起来背书的他;我震撼将物理三本练习册都做完的他;我佩服明明学习很吃力,但是到高考前一刻从没选择放弃的他;我也喜欢无论怎样批评,但每次见面总是热情打招呼的他。是一个个“他”汇成积极向上的力量,让我胸藏炽热,纵使今后前路迢递,也能披荆斩棘,守望云开月明。这些记忆也将成为我个人教育版图上的绚烂底色。
在6年教学生涯的沉淀下,我认识到,教育不能只是成绩,也是一份责任,一个家庭的未来;也是一种精神,是学生人生中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更是一份鼓励,是不管以后人生际遇如何,总对世界充满的希望;还是一段记忆,是属于在青春中敢于拼搏的特有颜色。我们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育学生的是以壮志开阔眼界,用包容诠释青春,以担当致敬未来,带着自信、阳光,坚定不移地走好接下来的人生路。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济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