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微写作训练中评价量规的应用分析
微写作训练是一种频率高、难度小、主题明确的教学手段,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应用,可有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持久的写作热情。要想尽可能提升微写作训练效果,引入评价量规很有必要。此举能够客观反馈学生微写作成果,动态评价和改进,为学生写作能力发展提供支持。本文聚焦初中语文微写作训练中评价量规的应用进行分析,旨在总结评价量规的实际应用策略,为提升写作质量保驾护航。
初中语文微写作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训练灵活、篇幅小,深受广大师生喜爱。但传统微写作评价多为教师主观评价,标准模糊、评价结果不够客观,无法精准定位学生写作问题,制约了微写作训练积极效应的发挥。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应加快评价量规工具在语文微写作训练中的融合应用,持续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提升写作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稳步提升。
一、科学设计评价量规
评价量规是一种真实评价工具,依据明确、统一的评价标准,制定细致、可操作的评价指标,用以客观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如学生的学习成果、表现及素质提升等。在初中语文微写作训练中应用评价量规,需要教师正确看待评价量规的优势作用,紧紧围绕微写作训练需求和学情,多角度优化设计,使得量规真正服务于“教学评一体化”目标,避免量规设计“假大空”。同时,量规设计应坚持目标导向,为每次微写作训练制定明确的目标,如结构完整、论点清晰、细节描述充分等,具体可设定1到3个维度。围绕“场景描写”进行微写作训练,可设计“语言生动性”“感官运用”“逻辑层次”几个维度,避免盲目照搬大篇幅作文量规,否则可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写作质量。
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选择简洁易懂的语言描述各等级表现。感官运用:文章中运用3种及以上感官描写,丰富写作细节,获得“优秀”(4分);只有1种感官描写,内容单薄,获得“合格”(2分)。语言生动:使用2个以上修辞手法,内容较为生动,获得“优秀”(4分);无修辞手法,语言平铺直叙,获得“合格”(2分)。在此基础上,建立分类量规库,包括应用类、议论类以及描写类等微写作类型,如描写类侧重于情感渗透、意象选择。在教师主导下,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量规的简化讨论中,增强学生对评价标准的认可与理解。
二、加强量规培训与指导
为促进评价量规有效应用到微写作训练中,加强量规培训与指导是必然选择。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题培训活动,学习量规理论基础、使用技巧、设计方法等内容。校内成立专门的评价量规指导小组,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担任组长,负责将自身经验和感悟传授给其他教师,并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量规使用问题提供专业指导。例如,部分教师在评价量规使用中陷入评分标准不统一、变化大等问题,骨干教师可选择典型案例,组织小组成员集体研讨,探讨如何统一评分标准,并保证评分标准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写作能力,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水平。
除此之外,在提升教师评价量规使用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指导,在递进式培养中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理解量规,即引入范例对比分析,解读等级差异,展示同一场景下评价结果“优秀”或“合格”的片段。自主评价,即制定自评表,学生在表格中填写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如“我的描写采用了视觉感官,可增加关于触感的描写”。生生互评,即聚焦同一维度,两个人互评,并给出改进建议。
三、优化评价流程
传统评价流程反馈滞后、效率不高,结合微写作主题明确、篇幅小、反馈及时等特点,可重构评价流程,实现教学评和谐统一。写作前,发布任务,解析目标;前置展示量规:可视化图表,用简单语言展示核心维度、要求;师生品鉴范例:从量规角度品鉴优秀文章;制订写作计划:指导学生依据量规关键词梳理写作思路。写作中,要求学生限时创作,加强过程指导;制定量规自查单:发布简单的量规内容,如写作核心指标和维度,学生对照量规检查、调整;教师介入:写作巡视,口头反馈。写作后,多维度评价,反馈指导;分层评价:基础班学生自评,进阶层“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反馈轻量化:教师用量规符号和简单的一句话评价。
例如,教师讲解《孔乙己》课文后,根据学生阅读理解成果布置微写作任务,以“细节描写”为主题。教师先展示量规,设定语言生动、描写方法、细节密度几个维度,学生根据量规维度重新阅读品鉴《孔乙己》。学生填写自查表,如是否用修辞?能否写出两处细节?同桌互评,教师用符号标注学生微写作成果的“语言生动性”等级。
建立反馈闭环,按照评价发现、精准归因和教师干预流程进行评价反馈。教师可设计量规问题对照表,将问题归因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学生根据评价符号可自行定位知识短板;根据评价结果布置修改任务,时间不超过5分钟,二次评价修改成果,即时反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稳步提升。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微写作训练中融合评价量规,能够有效改善传统评价维度过于主观、结果不够客观等问题,多维度反馈学生写作水平,为教师指导提供数据支持,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赋予学生更为持久的写作热情。
(作者单位系济南市莱芜区汶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