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底色是尊重
我在班主任岗位上已经耕耘了二十几年。在这二十几年里,有丝丝缕缕的甜蜜,也有点点滴滴的自豪,不时在心头回荡、漾开。
最让我感到甜蜜、自豪的不是获得各种荣誉,也不是参加比赛获奖,而是有效地转变学生——准确地说,应该叫“转化”学生。他们的脱胎换骨令我很有成就感,令我找到了教育的价值,找到了作为一名教育者的乐趣。
戟,一个高高大大的男孩,总是紧锁眉头。他性格孤僻,脾气如他的名字一样带着钩、冒着刺。他是从别的班级转过来的,因为那个班的班主任放弃了对他的教育,他想辍学,校长只能出此“下策”。当然,校长可能考虑到我带的班级一贯“民风淳朴”吧!
那就从尊重开始。
不管他有多少“前科”,我一概不记、一律不提。我相信他是会变好的,我要给他一个温暖的集体。于是,当戟抿着嘴唇不太自然地走进教室的时候,我示意学生们安静下来,然后微笑着说:“我们班来新朋友了!我们正缺高个子同学呢!你来了,我们参加拔河比赛时就不用担心啦!来,你就坐这里吧!”学生们一听,开心地鼓起掌来。他朝我看了看,不好意思地抓了抓头发,然后安静地坐下听我上课。
一切都像我预设的那样风平浪静。
他的力气大,所以其他学生干不了的事情,他都默默地去干。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赞许地朝他点点头。我知道,真正的尊重不需要张扬,更不需要用华丽的语言去表达;我还知道,他不是小孩子了。渐渐地,我发现他变了,他把很酷的长头发剪短了,平时也不打响指了,和比他矮半头的“小不点儿”相处得很和谐。
但我知道,转化一个人并不容易,他一定会有反复。于是,我不动声色地关注他。
期中考试后,我发现,他变得萎靡不振,似乎还有一点儿桀骜不驯的模样。是什么引起了他的变化?对,是他一塌糊涂的成绩——成绩不好,令他抬不起头来。其实,我为此感到高兴。这是因为,只要他在意自己的表现,在意自己留在我和同学们心中的印象,我就有办法转变他。
一次放学后,我微笑着叫他留下来,说有一件事情需要跟他商量。他挠了几下头发,坐在座位上。我微笑着说:“感谢你为班级做的事情,真的!谢谢你,大力士!”他看了我一眼,害羞地低下头。“礼尚往来!我也想帮你一下,把成绩提高上去。”他抬起头,眼睛亮了。可是,他很快又低下了头。“虽然提高成绩不像拎桶水那么容易,但是请你相信自己,也相信老师。关键是要坚持,好吗?”他深深地看了我一眼,郑重地点了点头。
我知道他的心扉已经打开。我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改变,就在课堂上。他挺直了腰杆,把手高高地举起,自信满满地朗读课文,认认真真地做作业……
改变,就在休息时。他一丝不苟地订正作业,静静地读着我推荐的课外书,虚心地听同学们讲解难题……
改变,就在活动课上。他一本正经地参加诗文朗诵会,组织班级体育活动课,很内行地挑选校运动会选手,带领着同学们去班级农田播种、浇水……
这正是我期待的。我没有再找他谈话,只是看着他一点一点地变化。两个月后,在期末考试中,他考得很不错,超过了平均分;在运动会上,他带领班级获得全校第一名。我看到他咧开嘴笑了,整个人变得很阳光。
转变,从尊重开始。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教育过程不应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充满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意识。
转变,从尊重开始。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对学生而言,尊重是成长的鼓励、成功的前奏。只要学生感到被接纳、被信任,他们的潜能就能得到发展和发挥。教育的艺术在于帮助学生拨开迷雾,点燃心中的希望之火,引导学生享受进步的欢乐。
而这一切都源自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