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优秀征文选登 我的从教“西行漫记” 那海那岛那路 爱心传递大爱无疆 从记者到教师———我“半路出家”的从教故事 七颗叫“想家”的糖

第5版:优秀征文选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优秀征文选登
05

那海那岛那路

□ 烟台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第二实验学校 赵苗

那海,是我记忆中最蓝的海;那岛,是我出生的小海岛;那路,是我奔向大海深处的支教路。我出生在一个小海岛上,1995年师范毕业后又回到海岛上,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此后29年,我扎根海岛教育,先后3次到偏远海岛支教。那条有风浪相伴的支教路写满了我的故事。

今天的长岛是一个生态宜居之岛,但你无法想象,20多年前,去往距离大陆最远的海岛的船是什么样的;你也无法想象,一路会伴随着怎样的风浪。1996年,任教一年的我接到下岛支教的通知,时长为3年。支教的地点是一个只有6.44平方公里的岛上的一所仅100余名学生的村小。那时,只有一条可以通往北岛的船,船的简陋是今天去长岛支教的其他县(市、区)的教师所不能想象的。船上经常是人满为患,所以不知道有多少次我是坐在自己的行李上近4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船上味道难闻,遇上风浪太大,时常还会停靠在别的岛上不再前行。即便是这样,对我而言都不是最大的落差。从一所近2000人的学校一下子来到一所只有100人的小学校,最大的落差就是心理上的落差。那时,不光小岛是原生态的,岛上的学生也是“原生态”的。岛上教师少,我身兼数职。刚去的半年,我的嗓子几乎每天都是哑的,严重时失声了很多天。但是支教3年来,我从不敢荒废一天的时间,从基本功到备课设计,从不懈怠,每学期带领其他教师讲授四轮公开课。1997年,在毕业的第三年,我作为年龄最小的成员加入了全县巡回事迹报告团。

因为乡下小岛教师资源不足,所以每学年伊始,教体局都要派教师轮流下去支教。工作调动都是在开学前夕才知道的,所以,没有多少时间给自己做心理建设。拿到调令后,几乎都是在第二天就要收拾好行囊奔赴新的岗位。由于长岛特殊的地理环境,越往北,风浪越大,乘船返城一次越不容易。但是无论多大的风浪,只要到了出发的时间,我从来都是义无反顾。

2008年,我带着6岁的儿子再次回到大钦岛小学支教。站在校园里,我一下子愣住了。整个校园内堆满了建筑垃圾,教室条件极其简陋。但这些并没有影响我的工作。这次支教令我终生难忘,也成为我最不愿意回忆的一段生活。当年10月15日中午,和我一起下岛支教的表妹在上班路上发生了车祸,47天后离开了我们。这种切肤之痛是多少年的光阴都无法抹去的。作为学校的唯一代表,我在医院守护了表妹一个月,身体出现了严重的内分泌失调,至今也没有调整好。回校后,我并没有请假去检查身体,而是一边牵挂着昏迷不醒的表妹,一边投入工作中。

岛上学生的父母由于忙于生计,对孩子大多疏于关心,工作难度格外大。只是,在这个海岛出生的我坚信,不管岛上的土壤多么贫瘠,只要用心播种,一定会开出理想的花朵。从收拾教室、丰富班级文化开始,从一笔一画教学生写钢笔字起步……家长白天都忙于生计,我便利用中午、晚上吃饭和休息的时间家访,几乎走遍了海岛上的每个角落。这次支教结束后,我成功入选烟台市首批名师工程。

为提高北岛孩子的综合素质,为让所有师生、家长看到艺术修养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我带领同事们筹备大钦岛乡中心小学首届“六一”文化艺术节。演出获得了当地领导和家长的高度赞誉。当地电视台以《与101个孩子为伴》为题,拍了两集宣传片,引起了强烈反响。偏远海岛的教育、偏远海岛的孩子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但是更多人记住的是,镜头里一个小男孩抹着眼泪说想爸爸的情景。那个孩子就是我的儿子,也就是这101个孩子中的第101个。

这条有风浪相伴的支教路,我先后跑了5年;这条充满回忆的蔚蓝之路,我先后奔波了5年。开学的日子到了,只要有船就得背起行囊出发。忘不了年幼的儿子趴在我的身上晕船连胆汁都吐出来了;也不会忘记船舱满员,我只能站在甲板上被冻得全身麻木。只是这些,我从不曾提起,因为海的那边也有一群和曾经的我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渔家孩子。我只有倾尽心血,他们才会看到天是那么高远,海是那么蔚蓝。

那海,那岛,那路,永远是我抬头前行的方向。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