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市育黎镇中心学校
以“乡土”浸润镇域教育振兴
“汉始置县,古称育犁,膏腴沃野,水丰土沃……”在乳山市育黎镇中心学校的“乡土”文化课上,学生在吟诵中了解镇域历史变迁、自然资源等,增强文化自信。自2022年被确立为“全省教育强镇筑基试点”以来,该校重塑乡村教育理念,充分挖掘乡土资源,推动特色发展,打造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镇域板块。
农村学校,要重拾乡土文化
长期以来,受教育“向城化”影响,该校的办学成为城区学校的“跟进版”,但受限于生源、师资等因素,办学水平只能在低迷中徘徊。
“义务教育学校,要为每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特别是针对那些不能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我们更要培育他们的乡土情怀,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担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校长于春乐如是说。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校在抓好国家课程落实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了乡土文化的充实上。从乡土风情到人文历史、从自然场域到红色基地,从国家课程渗透到校本课程强化,从课堂情境设置到主题活动引领,由点及面,汇面成体,将乡土文化元素纳入学校立德树人的全环境、全领域中。
农村学校,要增强乡土情怀
乡村教育振兴,绝不仅是学校的事情,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对此,学校有意识地推动育人主体从“一体主导”向“一体主导、多方协同”的转变。
“一体主导”,是以教师为主要群体,通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落实乡土教育内容。把教师对乡镇社会的认同感、对乡镇教育的认可度、对教学活动的认真度作为培训重点。通过开展“教师、家长面对面”活动,让教师感受到农村家长的质朴和他们对孩子成长成才的期盼;通过探寻镇情镇况,让教师深入了解镇域的历史文化、人文习俗等,生发对乡村生活的喜爱;通过深度解读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让教师理解乡土教育对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意义;通过乡土化课堂的创建与展评,让教师发现乡土教育之美……有效稳住教师的“留乡之心”,让教师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常驻人”。
“多方协同”,是将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到乡土教育并积极发挥作用的人或社会组织,充实到学校育人队伍中。遴选种地、种菜、手工制作等方面的能手,帮助学校研发劳动课程、耕读课程等,邀请非遗传承人合作研发实施非遗传承课程,聘请胶东育儿所纪念馆、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为校外辅导员,为学生开展红色教育……这些举措拉近了师生与乡村之间的距离,让学校更有了乡土气息。
“让种植能手进入校园,弥补了教师缺乏务农经验的短板,让耕读课程更加专业,密切了群众与学校的感情,营造了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副校长郑小楠表示。
农村学校,要彰显乡土特色
乡土化是乡镇教育的重要体现。乡村的自然环境、独特的乡音、悠久的历史、特色的民风民俗等都是构成“乡愁”的重要因素,也是浸润镇域教育振兴的独特资源。学校从研发乡土课程、开放教学方式两方面入手,为学校发展烙上“乡土”的印记。
在乡土课程研发上,积极挖掘人文历史、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等,形成了序列化的校本乡土课程。北勇家汉墓群、城阴村名考究、蓝莓种植、育黎手擀面等,这些身边的资源帮助师生留住了“乡愁”,提升了对自我身份的自豪感。
在乡土课程实施上,打破了学校与乡村间的文化樊篱,将家乡生活作为学生成长的课堂,带领学生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眼睛寻找乡情,用心灵感悟“乡愁”,在人生的行囊中装下了对家乡的理解与记忆。
“乡土课程的实施,滋养了学生的乡土精神,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怀揣乡村的美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也让学校走出低迷。这是乡村学校对乡村振兴的最大助力。”观摩完该校育苗特色种植展示课后,乳山市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森林给出了这样的评价。